中国资本[4.49 0.00%]市场以1990年底沪深两家交易所建立为标志,至今不过20余年,但立市伊始,市场建设者就以国际化为追求目标,期望尽快追赶上华尔街等全球知名市场。在这20多年中,恰逢中国加入WTO,虽然开放资本市场在中国入世的框架协议中并不占有主要内容,但从此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树立了更明确的目标。1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快速扩大,至今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一个大市场。也正是基于此,著名经济学家吴晓求上周预计,到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仅股票市值就将达到100万亿元人民币,从而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金融市场增长极。
现在人们回溯美国资本市场的历史,通常是以1792年美国24位证券交易商在华尔街签下的一份“梧桐树协议”为起点,迄今走过了200多年的时间,美国市场才达成了今日的规模。而中国只用20余年的时间就超越欧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其发展速度创造了全球市场的新纪录。对于中国资本市场出现的这个状况,我们应该如何看?坦率地说,市场管理层和普通投资者是存在分歧的。在市场管理者看来,这显示了20多年来的工作成就;但在投资者看来,再大的市场规模,如果不能让投资者赚钱,那这样的发展就是无意义的,甚至对投资者利益是有害的。这也是为何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上任后,投资者普遍期望他“多烧几把火”的原因。
20多年来的中国资本市场,正是伴随这种难以调和的矛盾推进的。这种矛盾之所以会出现,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中国资本市场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一个追赶世界一流市场的目标,从而推动市场规模快速发展。尽管这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已超越了投资者的实际承受能力,从而使市场行情出现了明显的“牛短熊长”特征,在最近两年全球市场都遭遇金融危机侵袭而低迷不堪的情况下,国内宏观经济仍能保持一定的增速,资本市场行情的表现却成为全球最差。市场规模的超负荷发展已使管理部门确立了足够的政绩,而投资者的损失却被认为无足轻重。
在国际化目标的激励下,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设与管理习惯以华尔街为师。比如,美国市场是一个向全球企业开放的市场,但这是以美元可在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的世界通用货币为前提条件的。而中国资本市场的管理部门却忽视这个先决条件,在人民币国际化还没有出现实质性突破的情况下,市场管理者就经常在公开场合放出即将推出国际板的口风,全然不顾它对市场的干扰。
实际上,在现有条件下,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并非没有可以突破的路径,一些中资企业进入美国等市场挂牌交易,就是这方面的积极探索,它可以使我国的企业熟悉并适应国际市场环境,反过来推动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但是,这种探索无疑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今年以来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所遭遇的挫折。遗憾的是,有关方面却不是积极地帮助这些企业在法律框架下展开自救,甚至以此为契机完善中国的市场法律体系,而是将中概股的受挫视为西方的“政治阴谋”,鼓励这些企业回国在A股市场上市。显然,这无助于这些企业尽早成熟,也不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真正实现国际化的目标。
在中国加入WTO的10年来,资本市场的发展势头迅猛。但我们必须看到,市场的这种发展更多地是在政府的推动之下实现的,它已超越投资者的承受能力。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华尔街能够成为执全球市场之牛耳,经过了漫长的探索,其间经历的多次危机使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在近两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我们已能看到。
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决不应以超越现实条件让跨国企业在A股市场落户为标志,更不能为了吸引跨国企业进入而在法律管制上对它们迁就。如果中国资本市场追求国际化不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超越国情,那么,借助于政府对市场的强大推动力,吴晓求所描绘的到2020年实现100万亿元人民币市值、成为全球最大规模市场的前景完全可能成为现实。但即使如此,它与国际化的目标仍然是很遥远的,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可能会付出惨重代价。
资本市场国际化需循序渐进
评论
编辑推荐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