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乐福是500强企业,但具体干什么,说白了,就是卖百货的。联合利华也是500强企业,具体干什么的呢?简而言之,可以称之为生产卫生巾、洗衣粉的。
如果一个大学生说,我现在卖猪肉,大家一听,会觉得,读了大学,怎么去卖猪肉啊,这名同学再补充,我在家乐福生鲜部工作,负责这个部门,大家又会觉得,原来也在500强企业,原来干的也是管理。工作不错嘛。
如果一名大学毕业生说,我在联合利华工作,大家会觉得很不错,这可是世界500强企业。可要是这名学生说,我在销售卫生巾,多半会让听者大跌眼镜,大学生毕业,好好的,怎么去销售这个呢?
没头没脑地说了这么多,是因为最近看到北大党委书记的一段话,又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这位新任书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北大的学生为什么就不可以做一个普通劳动者,只要他卖猪肉卖得最好,修鞋修得最好,种地种得最好,工人当得最好,那一样是我们北大的骄傲。我想,这就是北大人的价值观倾向,就北大精神来说,在任何工作上做出贡献都是给母校增光。”
一些舆论批评堂堂北大,不该这么引导学生去卖猪肉,但我觉得,北大党委书记可能自己也没有搞清楚他要说的卖猪卖得最好、修鞋修得最好、种地种得最好是什么意思,他虽然鼓励学生成为普通劳动者,可却明显地有对某些“普通劳动”有落伍的认识。这恰是现在大学教育和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所在。
卖猪肉如果卖得最好,那显然不是摆一个摊头,自己有庖丁解牛之技,抄刀切肉,而可能在中国成立一家最大的食品企业,个人财富不亚于搞IT的,富豪刘永好,当年就是靠孵鹌鹑蛋起家,并成为卖饲料卖得最好的饲料大王。
修鞋修得最好,那显然也不是在街边摆一个摊头,而完全可能开出修鞋连锁店,甚至开发自己的品牌鞋,前不久看一档电视节目,就看到一个修鞋的小伙,俨然是时尚专家,告诉女嘉宾们怎样给皮鞋上“护肤品”进行保养。
种地种得最好,在当下的中国,应该是袁隆平先生,他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一直追求的就是提高高质量水稻的亩产,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袁先生照样经常下田“种地”,今年9月,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926.6公斤,这个数据创造了世界杂交水稻史上的奇迹。
很多人对卖猪肉、修鞋、种地,都存在着传统的观点,停留在传统的认识上,进而也对这样的工作嗤之以鼻。这当然有把劳动分为三六九等、面子就业的原因,但可以说,这也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失败。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目的,是让各行各业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从业者,由此提高行业的服务水平,改变某些传统行业的落后局面,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已达到在校生3000万的规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6.5%,早在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迈入大众化教育的门槛,但是,这种发展,并没改变我国社会对传统行业的认识,也没有改变对大学和大学生的认识。一个原因在于我们对教育的整体认识还停留在所谓精英教育阶段。另一个原因则是表明教育的发展,没有起到推动行业发展、变革的作用。
有人认为,北大等高校就应该培养社会精英,可是,对“精英”的理解却完全错误,以为精英就是应该有更高待遇、更好工作的群体,而真正的精英,则要求有杰出的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平民情怀。精英不是自动享有某种特权,而是有服务社会、从小事做起,到成就大业的人生规划,站在这个角度,大学有实行精英教育、职业教育之别,但每个大学生,其实都是社会的普通劳动者。评价他们的,不是外在的身份,而在于他的职业责任和事业贡献。
这其中,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问题,尤为严重,在众多大学开展的创业教育中,鼓励的都是学生的高科技创业梦想,立大志、做大事,其结果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只有1%不到,创业成功率也远低于社会企业创业成功率,一些大学生创业选择卖快餐盒饭,得来的是大学校友的不解,以及社会舆论的质疑,认为这是掉了大学生的身份。
目前我国社会提到卖猪肉,就想到摆摊头的景象,表明教育发展与行业发展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其结果必然是,大学生就业难——如果所有人的目光都瞄准少数光鲜的行业,那么,数倍于以往的大学毕业生要顺利就业根本不可能。而如果不少传统行业,一直处在落后发展的局面,那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是制造严重的教育浪费和人才浪费吗?
其实,如果换一个视角,把猪肉作为电子产品一样对待,那么,卖猪肉与卖iPHONE的性质,其实都是销售,如果运用现代营销技术、知识,建立起猪肉连锁销售,实行现代管理,不是也可成为伟大的销售商?同样,把修鞋与时尚、设计联系在一起,不是可赋予这种传统的技术活,全新的内涵?作为引领社会变革的大学,这才是更应该承担的责任。这不是针对社会的某种需求,跟风开设某种热门专业,而是按自己的人才培养特点,培养优秀人才,以服务社会发展的精神和创新精神,去改造传统的行业,为每个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由此提高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
什么叫“卖猪肉卖得最好”?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