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贸“十二五”规划将出台
由商务部牵头制定的国内贸易“十二五”规划已基本定稿,近期将正式出台。据了解,内贸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中国国内贸易发展的具体目标:到2015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0年15 .7万亿元上升到30万亿;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从2010年的37万亿上升到70万亿;电子商务交易额从2010年的4.5万亿上升到12万亿;网上购物零售额规模从2010年的5131亿上升到2万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目前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远低于预期,复苏节奏呈现缓慢而不确定的步伐,财政和金融不稳定性风险日益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下一阶段中国出口会持续受到海外增长疲弱的冲击,中国的增长从过去较多依赖出口的情况将不可避免地转向更多依赖国内消费。当然,扩大国内消费最终还是取决于收入分配、减税等一些结构性改革措施的推进,以及城市化的推进、服务业的发展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WTO法律研究中心主任盛建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应该首先考虑国内贸易的发展,其次才是对外贸易的开放。但是我国在这方面却是相反的,这样做的后果是给了外国企业和个人一种“超国民待遇”。“在贸易的开放问题上应该更加注重内贸的发展,国内贸易应该与国外贸易接轨,不能出现脱节的现象。”
盛建明指出,内贸“十二五”规划的出台使得对内贸的开放力度更加增强,更加有明确性,注重自身的贸易发展,对于加快内外贸统一的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内贸“十二五”规划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助推作用,给予民营企业更大的施展空间,“开放”一词也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一位券商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道路看,消费在经济发展的环节中已经是一个十分重要和明确的经济增长点,在未来的发展中扩大内需不仅是一个重点,在扩大内需的同时也会为商业股等相关板块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
该分析师强调,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经济大国不能在贸易上过多的依赖国外市场,加强国内贸易应该是首要任务。就目前而言更应该关注国内贸易、扩大内需,将内外两市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北京工商大学贸易系主任、内贸规划专家组成员洪涛表示,当前国际经济疲软,我国出口形势不乐观,国内经济正处在结构性调整的关键时期,国内投资也不可能大幅增长,在这样的形势下,应该着重促进消费。从今年来看,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增速乐观,预计今年消费总额将超过17万亿元。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高级分析师梁焕磊认为,虽然政策具备实现促进消费的条件,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繁荣市场,但是这只是扩大消费的部分推动力,收入的提高和保障的完善才是给消费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中小企业成内需推手
“内需市场最关键的驱动力来自大量的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很难驱动整个市场。”世界知名实战派营销大师、科特勒总裁班总裁米尔顿·科特勒博士指出,西方发达国家未来将出现至少十年的经济停滞,这意味着中国过去经济传统的增长力和出口导向的增长,会受制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所以中国出口下降曲线会非常陡,中国内需市场的增长能否达到同样的曲线率成了问题的关键。要启动内需市场毫无疑问,内需市场最关键的驱动力来自大量的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很难驱动整个市场。中国的内需要增长取决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取决于更多的创业者、更多的企业家,同时消费者的消费支出要持续增长,这是内需的两个前提条件。要培养企业家需要有非常好的环境,特别是需要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来自于整个社会对商人的尊重,对商人取得成就的这种骄傲,在中国从文化和历史角度来说,商人文化在中国传统来说是处在社会的底层。除了有企业家之外,我们还需要增大消费者支出。消费支出的增长不能完全依靠收入的增长来带动,因为30%和40%的收入增长变成了储蓄而没有变成消费。所以我们需要倡导一种健康消费的文化。驱动中国内需市场的发展需要我们树立创业企业家的发展文化,树立消费的文化。
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项兵在当天的讲演中指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等问题,问题实质在于特权阶层对资源和信息的垄断造成的机会不平等,互联网和搜索引擎的兴起使我们进入了信息化社会,打破了信息垄断,这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互联网企业的兴起和搜索引擎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一般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进行营销推广的门槛,解决了数百万中小企业的发展难题。项兵呼吁中国中小企业从价格竞争走向价值竞争,中国从组装大国走向制造大国和创造大国。他希望至少部分中国中小企业,要一步步由价格竞争走向价值竞争。
在讲演中,项兵认为,国人创业精神非常之高,但是创新精神不够。创新是一个全方位的创新,要远远超越科技创新。创新涵盖的领域非常多,包括金融、商业模式、管理、组织结构、市场组织形式等。
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罗百辉认为,未来我国应努力推进由投资和出口驱动型向内需特别是消费驱动型转变,增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他指出,2009年,我国投资率高达47%,达到历史最高点,而居民消费率则降至35%,接近历史最低点,这样高的投资率和这么低的居民消费率都是不可持续的。“十二五”期间,必须从增加就业、税制改革、打破垄断、城乡一体化和扩大公共服务消费等方面入手,使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有大的改变,充分发挥内需特别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摩根士丹利亚洲非执行主席史蒂芬-罗奇近日表示,中国长期以出口为导向的强大经济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应当受到审视,中国要充分利用人口优势来拉动内需。他称,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了方向,“十二五”将会是中国经济的转折点,中国应当迅速行动,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中鼓励消费的提议。
史蒂芬-罗奇认为,当前的全球危机来源于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以出口为导向的亚洲经济将很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因此中国以及亚洲各国都应该提高警惕。“亚洲国家不能再依靠发达国家的外部需求来保证自身经济的持续发展了。”他建议,亚洲国家应当将注意力转向本地区35亿消费者的内部需求,只有内需的增长才能够帮助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冲击。
积极财政政策是着力点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表示,鉴于明年美国与欧洲经济的形势,中国的外需表现料将不佳,不排除出现贸易逆差的可能,为保持经济稳健增长,中国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拉动内需。
夏斌强调,“要拉动内需,财政政策要更为积极,比如通过税制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持续调高工资待遇刺激民间消费,都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杨伟民近日解读“十二五”规划时也指出,未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内需消费的作用将不断显现。未来要从扩大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等多方面着手进行努力。
他称,“要建立一个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城里有些人为什么有钱也不消费,因为他不知道未来自己子女教育花多少钱,不知道自己病了以后要掏多少钱,不知道自己老了以后会得到多少的养老金,所以必须建一个基本公共服务的体系,让人们改变消费的预期,没有后顾之忧。这样他才敢花钱。”同时还要完善消费政策和环境、流通方式等。
杨伟民认为,在扩大内需当中,投资也很重要,但是投资的重点会发生变化。因为城镇化进程,需要配套基础设施的继续完善。“"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基本建成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土地网,这两网建成以后,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可能会减弱,所以投资主要是保证合理地增长优化投资结构。”
内贸“十二五”规划扩大内需 政策助中小企业成推手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