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要有“人气”,就需要先接“地气”


文学作品要有“人气”,需要先接“地气”
——《兵临城下》读后
 
由于从小是听着外婆的民间故事长大的,所以对阅读(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一直情有独钟。然而,近年来,却发现可读的作品越来越少了,包括自己一向必读的矛盾文学奖作品,似乎也不像从前的作品那样,能够带给自己启发、共鸣和思考了。所以,我就一直在想,是我自己的感知能力蜕化了?还是我们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水平衰退了?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期待再次读到像《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穆斯林的葬礼》、《波涛汹涌》、《康熙大帝》、《雍正王朝》等等这样能够让我们入脑、入心、给我们知识、启迪、引发我们思考的好作品呢?前两天,看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的一档节目,讨论的是为什么冯小刚的影片受欢迎。大家一致的认识是:因为他的片子“接地气”。
就这本《兵临城下》而言,我有同感。
应该说,在题材的选取上,作者袁春雨还是做得不错的,选择了一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西川作为描述的对象。就像姜文的《让子弹飞》,选择的是民国时期的那段大家知之甚少的历史来叙事。能让我们增广见闻,认识一段此前不为人知的时期,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中一些鲜活的人和事。让我们知道我们民族的过去,知道我们先辈曾经留下过的痕迹,知道我们这代人曾经的来时路。如果能够顺着这个路子走下去,我想,《兵临城下》也应该会成为一个很不错的作品。
然而,比较可惜的是,我们更多看到的,只是像新书简介中宣传的那样,仅仅是“一位热血青年杨少诚传奇的成长史和情感史”。而且,由于叙事太过“跳跃”,语言太过剧本化(缺少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导致整个故事显得太过“传奇”,让我们甚至无从理解这一切到底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发生。读过之后,除了留下一个个这样的疑问和对那一段段“匪夷所思”的“传奇”的惊诧与慨叹外,似乎很难再留下太多的东西。
其实,我们不必苛求作者非要阐述什么“波澜壮阔”的“宏大历史画面”,也不必非要围绕什么“时代主旋律”弘扬什么这样那样的精神。其实,在历史的大舞台上,每个小人物的小故事都是当时代历史的真实而且鲜活的反映。如果能够把它们深入地描述和刻画出来,历史自己会说话。
遗憾的是,我没有在《兵临城下》中看到这些。
巧的是,昨天(1125日)中国文联第九届全国委员会、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刚刚在北京召开。出席第八次全国作代会代表在座谈会上给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观点。摘录一些比较深刻的观点,和大家分享如下:
 
陈忠实(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党组成员、名誉主席)
  在我的理解中,读者读书是一种兴趣,试图去了解一些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而作家们对世界的体验有独特之处,这些体验往往是读者感受不到的。写作者把自己独特的艺术体验表达出来,读者通过阅读,就能得到启示。他们有过的相同经历,或朦胧感觉,被文学点通了。
  无论哪种艺术形式的文学作品,都会落在善与恶、美与丑的审视上。颂扬美和善,批评丑与恶,是绝大部分人的共同审美,也是沟通作家与读者之间体验和心灵的最基本要素。这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最基本期待。就我个人而言,当然希望读到一些揭示纷繁复杂的现状、对生活有一些新的深刻理解的、能振聋发聩的作品,阅读之后能得到启示。这些作品应是中流砥柱。现在有很大一批作家在面向生活进行思考,我们能期待他们写出此类作品。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读者都阅读深奥的、富有文学意味的作品,我们的文坛不能仅有对生活有比较深刻体验的纯文学作品,读者会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趣味性的阅读,比如说武侠小说,更多以人物、情节的离奇取胜,其中也有关于美丑善恶的基本审美。这些作品的存在也是有极大必要的。实际上,我们读者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作家的表达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些不同体验、不同艺术追求、不同表现形式的文学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的作者和读者。
李佩甫(作家、河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作协主席)
从当下国内的情况看,文学创作的数量巨大,精品很少。我们很少能读到让人感觉烫眼、烫心的作品,也很少读到真正有想象力的作品。我们的很多作品,把生活原原本本搬出来,那不是创作,充其量只是起了一个记录的作用,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文学远远落在了时代的后面,文学丧失了创造力。而事实上,作家不能走在时间的后面,文学必须有认识来照亮。
王跃文(作家、湖南省作协专职副主席、秘书长)
作家在目前情势下,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正视生活的真实,有足够的勇气讲述生活的真实。作家的写作姿态和立场是第一位的,艺术手法是第二位的。原创力不仅仅指的是艺术原创,更重要的是观察力、思考力的原创。我们作家特别需要沉到生活中间去,摸清生活的本相。繁华是真实的中国,痛楚也是真实的中国。文学是有良心的艺术,尤其需要关照生活中的痛楚。
洪治纲(评论家、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从现代文明史来看,无论文艺复兴还是启蒙运动,文学都起了核心作用。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文学比哲学历史等更能对人类产生积极作用,因为它是通过情感活动方式来影响人的。尤其是技术至上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今天,我认为,人类已面临技术工具和消费欲望的双重异化,健全的理性、自然的人性、主体的尊严都在削弱,文学通过语言的静态的审美表达,对反抗这种异化的生存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宁肯(作家、《十月》杂志社副主编)
文学是安妥灵魂的方式,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指出了人类的最高的生活理想,而文学正是提供诗意的精神方式,启发你感知美,自然。另一个著名哲学家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是真正的人生,换句话说浑浑噩噩的生活糊里糊涂的生活不是生活,文学的意义就在省察生活感知生命,使你深刻意识到自已的存在。
我们经常说到创作一词,创就是创造,开创,创新,没这几点就不叫创作。但事实上我们大多时侯是在写作而不是创作,写作只是生产、制造,量很大,但产生不了精品、大作品。而没有精品的文学是没有意义的。
郑小琼(作家、《作品》杂志社编辑)
在我看来,文学是社会的校正器,内心的震动仪。在世俗社会之中,用文学建构起内在的智慧与感情的独立王国,修正现实压力下的内心,让它免于受外部暴力的损害,用文学建立内心的秩序,保持人性的善良与正义。也许文学不能改变一颗子弹的方向,但是伟大的作品却能慰藉权力与资本损伤的内心,寻找人类的理想与尊严,让我们更加热爱生命与生活。如果没有文学,所有真相与真实都隐入沉默与黑暗,我们将无法触摸真相的真实。
面对现实生活,如果我们写作者不能摒弃怯弱与虚伪,不能真诚地面对我们生存环境与社会真实面貌,不能将自我真实地坦诚,我们写作会变得越来越虚弱。我们需要在作品中不断反思现实生活中不健全制度带给内心与肉体的伤害,比如在强权和资本不断挤压下的内心,我们面对的不公正、冷漠、偏见、无知、仇恨、世俗、平庸、腐朽……我们需要用文学建筑我们内心的城堡。追求内心的美,它是文字的美,技术的美,更是我们理想的美,文学是人类在现实社会之外,用智慧与情感建构成的独立王国!用文学追求现实的真相与内心的美。让我们的文学在现实与理想中发声。
 
回溯当今世界的大国崛起过程,我们无时无刻不能感受到思想启蒙、观念更新、人文精神觉醒等等在这历史发展和前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精神上的侏儒,不可能成为真正受人尊敬、持续繁荣昌盛的巨人。
梁启超先生曾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到:“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人心,必新小说。”
我们期待真正接地气、有思想、有见地、有启发的文学作品大量地涌现出来。期待我们的民族也如同当年《大国崛起》中的法兰西、德意志和现在美利坚共和国一样,因为她们的思想启蒙、哲学思考、民主共和理念而造福社会、赢得尊重。让世人知道,除了低成本的制造业之外,我们还有强大的思想、精神和生生不息的发展机制。
 
【程建岗: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校友导师、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博目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企业运营管控与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级顾问;[email protected]
【致力于通过管理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致力于通过管理帮助个人成就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