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碎片:魏晋风流之“啸”傲江湖


  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不堪回首的时代,然而,那时代的人物的率性与真情之流露却是今天的人怎么学也只能学个皮毛的。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不仅会用白眼看人,而且还善于“啸”,据说其“啸”起来,那声音能够传送到一二里之远。

  有一天,阮籍听说著名的隐士,人称得道的真人孙登来到了附近的苏门山,阮籍那个高兴啊,终于等到了知己了。因为这个孙大真人有一手“啸”的绝活,时人以一听其“啸”为三生有幸。

  作为当时的大名士,孙登一不做官,二不娶妻,自己挖个窟窿住进去,夏天编草为衣,冬天披头散发,喜欢读《易经》,随身携带一张一弦琴,无论心情好坏,都能把那张琴弹得令人心潮澎湃,甚至死去活来,他那琴或许与嵇康临终之时弹《广陵散》的那把琴相媲美。

  且说阮籍怀着满腔热情的爬上山,来到孙真人的面前,只见孙登抱膝端坐在岩石上,阮籍与他打招呼也不理睬,阮籍见如此,便也盘起腿,在孙真人的对面坐了下来。坐下之后,阮籍是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的一顿胡侃海吹,并不时的抛几个问题来问孙真人。可是孙真人只是仰着头望着阮籍,却并不回答,一副面无表情,不置可否的样子。倒弄得阮籍一头的雾水,甚为郁闷,没奈何,阮籍只好自我解嘲般的“啸”了一下。

  孙真人仍是不置可否,沉默了好一会儿,孙真人才淡淡的说了一句:“你刚才吹得不错,还可以再吹一次。”

  阮籍知道遇到了真正的高人了,只好又再“啸”了一次。看看天色将晚,于是阮籍就起身告辞,下山去了。谁知一路郁闷的走到半山腰的时候,突然听到山顶上众音齐鸣,仿佛有一个乐队在演奏一样,阮籍禁不住回头一看,只见孙真人在向他挥手,而那声音就是从他嘴里发出来的。

  “啸”在当时也算名士的拿手活儿,而到西晋末年,更有名士以一“啸”而退敌兵的奇迹。

  这位依靠“啸”而退兵者也是当时的一位名士,名叫刘琨,西晋著名的文学家,那句“何为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就是他的名句。西晋末年,刘琨出刺并州。当时是“八王之乱”之后,并州已经是五胡的天下,并州首府晋阳(如今的山西太原)已经陷于匈奴胡人合围之中。一次,晋阳城被刘聪石勒的部队重重包围,刘琨将少兵寡,又孤立无援,窘迫无奈之下,刘琨一袭白衣,乘着夜色,登上城楼清“啸”起来。

  而刘琨的这一“啸”据说是“贼闻之,皆凄然长叹”。可见其力量之大,刘琨又趁热打铁,在夜阑人静之时,借着清风明月,携一管胡笳登楼吹奏,呜呜咽咽,悲哀之声沁人心脾,吹得胡人是个个东倒西歪,史载“贼又流涕唏嘘,有怀土之切”,到了拂晓时分,“贼并弃围而走”。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胡笳退兵”的典故。

  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