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宴请尖子生这件事很不靠谱


 

校长宴请尖子生这件事很不靠谱

 

1125日,华西都市报(成都)报道:窗体底端尖子生可与校长共进晚餐 有人质疑区别对待校长说本意是激励》,报道说:“能够参加这场宴席的学生共19名,是从实外西区4000余名学生中遴选出来的,‘入围标准’是看刚刚举行的半期考试成绩”;校长肖明华说,我当时想到这个点子,就是为了鼓励优秀的、有理想有抱负的学生。校长和尖子生一同吃饭,并不等于不关心、冷漠成绩不是特别好的学生,反倒应该对他们是一种激励。我不是想哗众取宠、不是想作秀炒作。我们在饭桌上讲的不是奢侈,而是讲学习、讲如何成人。我倒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能努力。

这件事情也惹来一些争议,而我认为不管校长如何辩解起动机,这件事情做得很不靠谱。

激励是必须的,形式也有多种,为啥要用这种形式?这种形式属于旷世之作,我也第一次听说这种激励。激励有激发和鼓励的意思,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活动。对于在校学生教育的激励应该以精神激励、内在激励;物质激励一般也是从学生学习或者生活需要给予适当的奖学金,是一种补贴性质。豪华酒店吃大餐显然与教育激励的目标不相适宜。这是其一。

其二,有人批评说和红绿领巾没差别,有支持者说:除了跟领导亲密接触外,能否有巴菲特午餐的效果,让孩子们有所收益呢?我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如果以考试成绩作为遴选依据这件事就跟不靠谱了,因为又一次滑进在区分一类人的陷阱,只能说明把教育误读为“区分一类人”的思想已经越陷越深。

其三,古今中外,一流教育家对待自己的学生从来不分优劣,都是一视同仁,孔夫子说的“有教无类”就有这层意思。有一次央视记者直逼季羡林,让他给自己的学生排队,季羡林非常反感说怎么能这么做呢?而我们今天教育中给学生排队的事情虽然比比皆是,都没有这件事情出格。

校长如果是优秀的校长,那么他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是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不是个别少数;优秀的校长首先会对成绩稍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怀,抓住后进的,并能深入其中,做些更细致的工作,教育生活就会更有张力。

陶行知先生三块糖的故事家喻户晓,前几天一位中学校长和我说,学习陶行知大家都只会说这三块糖的故事了,可是今天看来这三块糖也并没有吃透。

故事是说:陶行知当小学校长时,有一次看到一位男生在打另一位男生,当即喝止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学生来到校长室,一见面,陶行知就掏出一块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学生惊异地接过糖。然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你虽然打了人,但能接受批评,立即停手,这很好。最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打那位男生,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能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很可贵。

陶行知三块糖,看到的是犯错学生也有长处,用三块糖激励犯错误学生改正错误,而一座酒席彰显的仅仅是分数,彰显分数与其说激励学生,倒不如说,学生的分数给校长脸上贴金了。我们不重视后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天天说“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每一个学生”就一定是一句空话而已。

关注所有学生,鼓励,帮助后进学生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我们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也是教育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思想于素质。

毋宁说我的这番话有些另类,而今天教育中,另类对待成绩优秀者的做法受到深刻伤害的正是教育本身,受伤害的几乎是全体学生。

最后,多说一句,这位校长对当今用公款吃吃喝喝已经轻车熟路,如此一餐必定是公家买单,也在潜移默化学生今后做事应该怎么做,这样看,这一餐犹如砒霜。仅此。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