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目标是降至140/90mmHg以下,有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是130/80mmHg以下,危险越高的人群,血压达标越重要。只有将血压降至目标水平,才能达到延缓、防止或逆转靶器官损害;减少心血管事件及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目前在评价药物的平稳降压性时,主要是比较不同药物之间的谷峰(trough/Peak,T/P)比值或平滑指数(smoothness index,SI),以反映某种药物平稳降压的优越性。
1.谷峰比值 降压T/P比值是评价长效抗高血压药物降压疗效及持续时间的一项新指标,于1988年由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心肾药物顾问委员会首次提出,现已广泛应用于评价降压药物效果或是否有平稳持续降压效应,也可用于指导给药次数及时间。
降压峰值即抗高血压药物的最大降压效应,降压谷值即降压药物在再次用药前的最低降压效应。谷峰比=谷值/峰值×100%。目前计算降压谷峰比的方法尚不统一,峰值计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在服药后第2~8小时内计算峰值。取服药后第2~8小时均值中的最大降低值,或(最大降低值十相邻的1个较大降低值)/2或(最大降低值+相邻的3个较大降低值)/4或6个小时的血压降低均值;②将24小时分为12个2小时时段,计算每一时段的血压降低均值,取最大降低值;③将24小时分为8个3小时时段,计算每一时段的血压降低均值,取最大降低值。谷值的计算分别有计算服药间隔末1、2、3或4个小时的血压降低均值作为谷值。较高的谷峰比值(≥50%)可避免在峰作用时血压过度下降,而在谷作用时仍保持大部分峰值效应,使血压在24小时内维持稳定水平。良好的降压药是每天1次给药而可以在24小时内稳定降压。
T/P比值具有以下不足和缺点:只利用 24小时血压记录的一小部分,和24小时血压变异性不相关;血压峰值变化受安慰剂效应影响,故须校正安慰剂效应;T/P比值重复性较差;SAMPLE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在治疗一年之末,左室肥厚的逆转与平均24小时血压的变化比诊室血压的变化更相关;T/P比值和治疗后左心室重量指数的变化不相关,而平滑指数与治疗后左室肥厚的逆转程度相关。故认为T/P比值临床价值有限。
用ABPM评价降压药物疗效时,因为有时峰值效应发生在两次自动测量之间,故药功所致的峰值血压变化有时难以准确评估;病人行为对血压的影响亦可使血压改变以至到下可预测和不稳定的程度。在固定的时间窗内计算两个小时的变化有助于得到较一致的评估。
2.平滑指数 降压药物治疗后24小时内每小时血压下降的均值与其标准差的比值。SI越高,药物24小时降压效果越大越均衡。
SI包含了24小时内每l小时血压变化的信息,更能反映用药后血压变化的平滑程度,并与用药后血压变异性负相关。SI是由血压差值经计算后得来的,与基础血压水平无关。目前主要用于评价药物的平稳降压性,其比值越高,血压变异性越小,血压的平稳性越好,对靶器官损害越小。
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及靶器官损害程度不仅与血压水平有关,还与血压变异性呈正相关。因此平滑指数可作为预测远期靶器官损害程度的重要指标。已有资料表明,在预测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壁厚度变化及高血压预后等方面,血压平滑指数优于谷峰比值
动态血压监测评价降压疗效的主要指标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