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事久矣,附庸者众,毁荣参半,无一定论。
附庸者,偶得只言片语即四处恣意拨弄,或瞥眼角眉梢则暗自忘情揣摩;禅思竭虑乃穿凿附会,灌顶棒喝亦迷茫晦涩。恰如那混沌乾坤,海阔天空,信马由缰,上下左右焉能拿捏得住!正是:但求心醉信迷,哪管人云亦云、尽其随意拼造。
纵观佛事,不过上、中、下三者境界:
1、上者越不过‘无量正知正觉’,此乃全知全能是也,造万物、主天地,莫过如此。全知者必然全能;全能者当然全有以至全是。宏如苍穹、纤若尘埃,体无大小是为佛身、囫囵囊括;开天辟地、繁衍造化,事无巨细皆是佛事、无一幸免。岂有佛光不到之处?遍是佛理住持之所。
生为佛子,灭为佛魂;佛网恢恢,不疏不漏;前因后果,应报不爽;且贵且贱,尤喜尤悲;翻云覆雨,均有定数。不怕你鹏击长空,且喜你鳖屈伏地;或泥沙逐波在水岸;或野草摇曳于风中;无论尊卑,皆有自主;何去何从,悉听尊便。既不在佛掌之外,亦不囿佛手之中;同是佛之一体、血缘一脉也。正可任意折腾、无所不为。
拜佛灭佛之举且为自说自话;赞佛谤佛之为应是自痒自挠。统为手足交谊,无非心心相映。皮毛殊有不同,然却互为依存;唇齿岂不亲偎,但且彼此拌衅。打情骂俏不说外话,吃肉骂娘终是一家。
以佛之名,当可善事做尽;据佛之义,不讳恶事干绝。然一统佛界依旧生机盎然:天地人事愈加花样不止、繁花败柳与时更迭无穷。天堂、地狱划而分治;清静、俗秽往来通融。仅有无限可能,始知佛事非孤陋寡闻;唯此囊括一切,方称我佛为全知全能。偌大佛事就在于遍是佛主、各尽所能之统称。自成知己于一体、圆满自在俱足一大统尽收于佛界毕焉!
2、中者既不是全知全能全是全有、亦不是始作俑者,那必是半路出家的一知半解的半瓶子醋。
单说假天道以造万物,目之所及却唯人伟大,就是那人定胜天的气概也有几许。但就如同石头里蹦出来的石猴,明知这既非自己所为,必有造化摆布。可这被造化过程的追本溯源之来龙去脉却无论如何拍脑袋,也想不起来了。人要发威了,吾要上下而求索:顺藤摸瓜,拔萝卜带泥,誓把世界都挖掘一遍以看究竟。为此,佛陀冒出来了。他当然不是好这一口的第一个,也绝不是最后一个,但他却开辟或完善了一条据说十分圆满的求索之道。
佛陀开辟的这条超凡入圣的通道究竟为何?尽管说法巨多,但依然语焉不详。我们不用担心这个,因为从来就不缺少象佛陀一样的锲而不舍的求道者,岂有天道之窄仅容一人通过之理!
虽说天道诡秘,一索难求,然不至于就你一印度头陀寻得,天下人都寻不得?且都是一个娘一窝子带出来的两腿人肉儿,若非你硬是比别人多了根花花肠子!果是如此得天独厚,岂非天道已沦为私有哀哉!尚使你是另一个着不着边儿的世界派来的特命大使,那就另当别论了。譬如那边儿智慧高明,这边儿顽劣愚昧,因此派员过来传道授业教化,广播福音,以成拯救,如此则凡人幸甚也!但此等传说甚多,不胜枚举,亟待查证,毋需赘述。
但我们仍然不妨领教一下佛陀的卓越成果。譬如你可能只有六个用于知道的收发频道,而佛陀已经有了十八个,或更多,且还在增添中。这就难怪你所知道的基本上都是虚相,因为你眼拙耳背。而在佛陀这里,无论你生前死后、因果缘源、福禄禧寿都了如指掌;再者如呼风唤雨、求喜避烦、得子祛病、升官发财等等也易如反掌;更有那选轮回、免地狱、进极乐世界也都在掌握之中。天下之宗庙其大事已被主持大半,剩下的如工农商学兵等等俗务就由着那些奇技淫巧的杂学去料理就行了。
这当然不再是一般的半瓶子醋了,这早已经达到了应以金像而尊礼的膜拜牌位。佛陀本是求道,现如今已是被求之道了。相比之下,比如儒、道、易、哲、科、社、经等等诸如此类的百科杂学仍然还在半瓶子醋上晃荡着呢。
3、下者就奇妙有趣的多了,正好与上述多知全知的路数相反,而是追求空知。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多知道了一些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全知了又如何,总归还是一知了之!如此气魄之大,唯佛堪是。
那么,我就仅仅保持有知,而不去知任何东西:可视而不去见,可听但不去闻,可想而又不再去思考。中国古人有‘守拙’一说,也就是保存低层次的质朴状态。而佛这里的‘空知’就降低到了极致,保持在最原始、最低级的本能状态。空知状态即不是什么都没有,它持有知,且可以随时随地地去知道任何东西,这也是人们正在做的;而且也不是死亡,死亡后的肉体或灵魂(如果有的话)仍然还在知道着,尸体仍然还在因知冷知热而变化着,只是不再具有活人那样丰富的知觉罢了。石头亦有知。
人的空知就是保持着人本来所有的全部知觉本事,但不再知道一丝一毫,甚至连自己持有知觉都荡然不再刻意知觉。就是这种纯粹抽象意义上的空知才达到了极端的清静、自在、圆满、俱足、妙有、无分辨、自性、有常。在实际操作上,佛陀通过内敛而非外部求索的修炼方式,据说可能达到或至少达到过这个境界了。当然这还需要其他人再次找到那个修炼的路径,去重复体验印证。
这种空知境界的要求是如此之高,哪怕有丝毫的动念疏漏也就俗了。佛事的学术和智慧上的崇高价值和高妙趣味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独领风骚、吸引着众多的思想精英参悟其中,只在这一点上它是当之无愧的。
所谓空,有多层意思:一、人与万物都是生而有知、且仅仅有知,什么是我、什么是它,都是知道后的分辨。本来无一物,空无一物。二、万事万物都有知,都是活的,这才有来有往、有溢有损、此消彼长。知就是活动、就是生命、就是变化,必然发生刷新或创新,因此才不断有新事物、新闻可知,这也就是发展和多样化,要穷极组合。否则都是老事物则知无可知了、都是金刚不败之身的话世界也就走向了枯竭和死寂。因此我与任何相互知道着的万事万物都有空幻的转瞬即逝的无常意味。三、就是说多知也好、全知也罢,都是花花世界、都是色,但总归是知。洞察了、看透了、觉悟到了这一点,以一知而收拾殆尽,一切也就空空如也了,知了了知。这就是色空不二。四、更精进一步,原本退回到了空知,仅有知性,不再去参与知道,那就更了无牵挂、不求分辨、不增不减、自性自在、不染无常了。这就是回头是岸、佛法究竟无法。
要说佛法有法,那应该就是佛祖面对出世或入世这样的两难选择所带来的苦恼了。做到空知的境界,那就应该即不再获知、也不再告知,你就受用你的清静好了。但据说佛祖还是动了慈悲救世的善念,由此,佛事借助于知而传播漫延于天下。
有的说,佛祖觉悟后不曾说一句、不曾写一字。即是如此也是撇不清的,所谓言传身教,告诉的路径有很多:眼神、表情、动作,哪怕你站在那里就是一种告诉。譬如一块石头,它的形态、模样都是显示、表现之告知。你过去怎样、现在怎样?是否有人知道?你坐于菩提之下、荷花之上是否有人看见?荷花也知道你的重量。若要谁都不知,必无立锥之地。十万佛法就是徒子徒孙这帮媒体写的,也必然得知于你告诉了一二,哪怕只是拈花一笑。尽管佛祖伸出的手指被说成是用过就要放弃的便利筏舟。
考察佛事境界的上者,佛事就是天道、就是一切了。你出自于天道,你就是天道、你就是佛主;连你这样的家伙都是了,谁又不是呢?没有不是的!中者,就是去求知。能把天上戳个洞跑到西天极乐世界去驴游一个来回就是本事。搞科学的人们早就憋着这股劲头儿从来没闲着;当然还有那些啃着佛经、敲着木鱼、捻着佛珠的光头活佛们也静中有动、执着于不执着地暗中使劲儿。那就要看谁跑得快、行得远了。下者,是个绝活儿,你啥都具备,但就是做不到。可见缠身于红尘滚滚、七情六欲之中要想洁身自好、空其万物有多难,许多人也只是一般般地做到了闲云野鹤类的清苦守定罢了。因而,此等近乎绝无仅有的操练限于学术和禅思中的玩味倒是其乐无穷。
无论何者境界,在你考察、甄别、选择、采信任何说法之前,你是什么?你至少是个知者,当然至多也是。佛事跟你有什么关系?你知道了,你会自主确定的。终究不是世界来自于佛,而是佛得自于世界。莲产于泥,佛觉于世,但受青睐的却总是莲和佛,这就是数典忘祖。由此可见,佛事可信、可弃、可修正、更可另起炉灶自创。
管他十万个为什么、任他喜怒哀乐,知道而已。
一切乃知——皆为知道在知道着知道,何至于佛。
有人读后定会颦眉摇头,或曰:如是无知!
很多人可能不爱听,但我就喜欢听这种评语。
你懂的。
《佛论》
评论
2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