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别人最容易听进去!


“不准打妹妹!”君妈妈又在怒吼了,可是君并没有停打妹妹的举动,而是一如既往的继续欺负妹妹。
“上课不要靠着椅背。”可是无论老师强调了,多少次,孩子们还是靠着椅背。原因在哪里呢?
“晚上不要回家那么晚,我和孩子需要你。”某位太太苦口婆心的对先生说,可是先生依然还是晚归。
“你能不能别那么懒,油瓶子到了都不扶一下。”看报纸的老公,继续悠闲地看着报纸。抱怨的妻子,只能自己去忙碌了。
怎么说,孩子才容易听的进去呢?如何表达,才能让老公更情愿的接受呢?
我们给别人提建议是为了让人接受。可是人们最容易接受的建议来自哪啦呢?亲人?敬重的师长?权威人物?-----都不是,人们最容易接受的建议,其实是来自他自己。如果他们感觉那些主意是来自于他们自己,他们就非常愿意去接受。所以我们提建议的时候,不是提给他的表意识,而是直接给潜意识提建议,因为潜意识不会像意识一样分析建议。
如果有人对我们的意识提建议,我们会过滤其信息,分析建议的内容,然后做出决定。比如:有人提议一起去吃东西,我们可以接受建议:“我想和他一起去吃东西。”也可以拒绝建议:“不,我现在不饿。”还可以在作出决定之前获得更多的信息:“这要看他们是不是又打算吃米线了。”但是针对无意识提出的建议会跳过这种分析过度的成功内需,结果,我们无需对本建议作出决定,因为无意识会把建议转换成客观现实。比如,有人说“橘子很好吃”,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判断对错,但把同样的话传递给潜意识,我们就会把它作为事实来接受:“的确,橘子很好吃。”
但是当我们用“不”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呢?我们在“不”做某件事情之前,我们必须想象出不做的是什么事。
 不要想粉红色的大象。
为了理解这个句子,我们先确定粉红色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才能执行那个抽象的概念“不”。但是为时已晚,你已经想象出了粉红色的大象了。
当你对孩子说,“不要打妹妹”的时候,其实已经把“打妹妹”这个想法植入了孩子的脑海,孩子更容易想象出打妹妹的形象。“不”这个词是纯粹的知识概念,我们必须把于它和具体的形象结合才能记忆。因此,你每次告诉孩子不要打妹妹,你都说在加强他打妹妹这个形象。最后,孩子只要一看到小妹妹,脑海里就会浮现他打妹妹的形象。尽管你告诫孩子的是“不”要打妹妹。
看看那些让人疑惑的句子吧:
“上课不要靠着椅背。”
不要回家那么晚!”
“你不想再喝点什么了,是吗?”
“不要打你妹妹!”
你看出这样的句子把什么样的想法或想象植入人们脑海中了呢?显然,人们越是否定什么,被否定的事物就越突出。
所以“不”并不能帮助我们说服对方。因此,与其让别人不做什么,从而把你否定的事情植入别人的脑海,还不如直接告诉别人你想让他们做什么,这反而更能使你达到目标,而且还是你的表达显得更具建设性和积极性。
你和妹妹要好好玩。友善有爱。
下班早点回家,陪陪我和孩子好吗?
请坐端正!
请帮忙收拾一下油瓶吧!
请直接表达你希望的结果,这时植入对方脑海的影像,才是你真正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