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中西文化如何结合


    文化强国:中西文化如何结合

                          宋 圭 武

在推进文化强国的战略中,如何处理好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近代以来,针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如何结合,有许多讨论,也有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主张“中体西用”,也就是洋务派大理论家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种观点是主张完全西化。代表人物是胡适,后来胡适将“全盘西化”的提法改为“充分世界化”,但基本意思是相同的,就是主张要充分吸收西方文化,要对中国文化进行全盘改造。第三种观点是提倡继续保持传统。如张君励就认为:“复兴儒学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引自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352页,北京,华文出版社,1994)。第四种观点认为应是“西体中用”。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讨论中,这种观点是最有影响的一种观点。首先提出这种观点的是李泽厚先生。李先生认为:中国要现代化,首先要改变中国社会本体,即小生产的经济基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具体说就是:“要用现代化的‘西体’------从科技、生产力、经营管理体制到本体意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和各种其他重要思想、理论、学说、观念)来努力改造‘中学’,转换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意识地改变这个沉淀”。将“西体”“用”到中国,这个“中用”既包括“西体”运用于中国,又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学”应作为实现“西体”(现代化)的途径和方式(见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337-338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

笔者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如何结合,在不同的层面应有不同的结合方式。在主体人格建设层面,应当是“内西外中”,在关系建设层面,应当是“内中外西”。

在主体人格的体现上,西方文化强调的是内在的自觉,是一种更注重表里统一的人格,这种人格的基础是诚信。西方这种诚信人格的形成是与长期的宗教熏陶分不开的。而中国文化在人格上的主要体现就是面子与礼仪。这种面子与礼仪实质是一种外在的自觉,他没有表里统一性,是一种分离的人格,其本质是缺乏诚信的。所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在人的内在品格建设方面,应当积极吸收西方诚信的品格,同时,也要保留中国人格在外在形式上的礼仪文明。只有将这二者有效结合起来,人格建设就是完美的。否则,若只有诚信,而没有礼仪,诚信就会失之直莽;若只有礼仪,而没有诚信,礼仪就是禽兽身上华丽的外衣。所以,最好的情况应是,既有内在的诚信,又有外在的礼仪,这才是人格的一种理想状态。

在关系建设方面,西方文化强调的是征服,而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和谐。这里关系主要有三方面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这里人与自身的关系实质就是人的肉体与灵魂的关系。在关系层面,不论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人与人的关系,或是人的肉体和灵魂的关系,最高的境界应是和谐,而非其他。在关系建设层面,中国文化所体现的境界要高于西方文化所体现的境界。所以,在关系建设方面,笔者认为中西文化结合的方式应当是:内中外西。这里内中外西的含义就是要以和谐为内容,以征服为形式;以和谐为目标,以征服为手段。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建设和谐社会;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积极改造社会和自然,同时也要不断改造自身。而改造社会和自然以及自身的目的,就是和谐。所以,在关系建设方面,我们应以中国文化为本,以西方文化为用,应当是内中外西。

说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结合,还有一个以谁为基础进行结合的问题。在中国文化基础上,要吸收西方文化,就是一件很难的事;而在西方文化基础上,要吸收中国文化,却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这里难就难在人格的改造上。因为改造中国人格涉及到内在素质的改造,如诚信品格的培育等;而改造西方人格只涉及到外在素质的改造,如礼仪的教化等。前者和后者相比,内在素质的改造任务是更为困难和艰巨的,而外在素质的改造任务相对较轻。所以,中国要实现文化的现代化,要实现文化强国,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作者:甘肃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

    

    

  

                     通信地址: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邮政编码:730070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