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按:惊闻冉庄先生去世,据称年仅七旬出头,痛感文学不能延年益寿,最近死去的作家太多了。去年冉庄先生曾约我写一篇文章发在某老同志刊物上,现在翻出来贴于此,也算是对他的一点追忆与哀思吧!
冉庄是重庆市很有影响的土家族诗人,在散文、文艺理论和文学评论等方面也颇多建树。一提起他,我便自然地想起他写西双版纳的著名诗句:“澜苍江边一条街,/傣家竹楼一排排,/飘进五彩云, /浮在花的海, // 三三两两小卟哨,/邀邀约约出村寨,/长统裙,细腰带,/一条彩虹拖上街。”(《赶摆》)还有写重庆直辖以来巨大变化的诗:“嘉陵江边,/洪崖洞旁。/翠竹幽幽,/流泉欢唱。//一排吊脚楼,/嵌在半山梁,/朝闻百鸟齐鸣,/晚看金色夕阳。//一幢摩天大厦,/建在吊脚楼旁,/白云楼间飘涌,/山鹰楼间翱翔。//同一时代,/不同凡响,/站在两楼之间,/细品岁月辉煌。”(《吊脚楼与摩天大厦》)两幅不同凡俗的画面和诗歌意境展现眼前,凸显出西双版纳的秀美和重庆现代化的气派,给人留下无尽的美感。
冉庄曾任渝中区文联常务副主席、主席和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他的诗歌著作《冉庄诗选》曾荣获1999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还被李鸿然教授编著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与黄永玉、汪承栋并列为我国三位著名土家族诗人。其数十年文学生涯中,先后有《冉庄文集》、《冉庄诗选》、《冉庄文论集》以及《山河恋》、《洱海月》、《山海心曲》、《沿着三峡走》、《三峡放歌》、《情之缘》、《旅美诗抄》等18种著作问世。他在重庆市文学界颇有知名度,也是一位钟情于文学事业、热心于提携后进,无私奉献的人。
笔者认识冉庄是在上世纪80年代,当年还处于“小重庆”时代,冉庄作为少数民族诗人,可谓独树一帜,我所在的重庆晚报副刊常常发表他的诗歌和散文。后来在频繁的文学活动中,对之有了进一步了解。知道他不仅仅是一位热情的诗人,更是一位热心文学事业、真心实意帮助青年作家实现梦想的伯乐。
上世纪90年代,冉庄被推举为重庆市渝中区文联领导,他即刻将身心扑在了文学事业上,广泛团结在渝中区工作或生活的文学艺术界同仁,将渝中区文联建成了作家艺术家们的家,在重庆市各区县中最早成立了区级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戏剧家协会、美术家协会、电视艺术家协会、摄影家协会,区内比较知名的作家、艺术家都被囊括其中。
现任市人大常务副主任余远牧,是当时重庆市渝中区区委书记,余书记非常重视文学艺术工作,指示区文联每年要搞一次全市性大型活动,于是渝中区文联年年都要邀请市文联、市作协的著名作家、艺术家来渝中区参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活动。虽然已是经年往事,我依然记得参加过一次旅游船上的大型文学艺术座谈活动,以及在滨江公园举办的的诗歌朗诵会,著名诗人作家陆綮、蓝锡麟、黄济人、余德庄、梁上泉等均与会捧场,气氛热烈,他们对渝中区文联举办的此类活动甚为赞赏,叫好不绝。
十多年前财政拨给区文联的经费有限,渝中区的作家艺术家们为了繁荣文学艺术创作,节约资金,大家出谋划策,建议给作家出书籍,每10人一套,自费出版。区文联向中国文联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协调联系书号,10个人分摊书号费、印刷费。这样既节约了资金又达到了作品问世的目的。在冉庄先生主持文联工作的七八年中,就为市内作家艺术家出版了110部著作,活跃了重庆市文坛,丰富了图书馆和作家们的书架。
另外,冉庄还不断地为文坛推出新人。比如今日知名女作家李成琳,当年在市12中学教书,初涉文坛,加入渝中区文联组织的“未来作家夏令营”到北京,与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等见面,李成琳被区文联聘请为“未来作家夏令营”总辅导员。从北京回来后,夏令营推荐了十多位热爱文学小朋友的作文在报纸上刊登,并将李成琳所写《“未来作家夏令营”纪实》的“一周笔会”向重庆晚报副刊推荐,得以发表。文章变成铅字后大大鼓舞了李成琳等人的创作热情。数年中,渝中区文联还积极推荐、介绍了十多位优秀者加入市作协。同时,冉庄特别关注市内老中青作家中的佼佼者,不断向中国作家协会推荐和介绍作家入会。十多年来经冉庄介绍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作家就达26人之多,其中就有如今在国内、市内颇具影响的王雨、冉易光、曾宪国、许大立、万龙生、李元胜、曹黎民、蒋人初、邓启泉、常乐、成再耕、阿多、冉冉、吴建国等(排名不分先后),使重庆的文学精英进入了国家级的协会层面,既开拓了作家们的视野,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从而也促进了重庆的文学事业,涌现出了更多的好作品。
冉庄就是这么一位对文学事业有着奉献精神的人,他现在虽已年过七旬,仍在笔耕不辍,还在为编写重庆文学志尽心尽力,真是一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以助人为乐为己任的伯乐啊!
诗人冉庄走了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