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1.58万户牧民告别游牧生活是新生产新生活的起点
李华新
几峰骆驼背着家,一家老少骑着马,两只牧犬跟着羊群……截至目前,今年新疆草原又有1.58万户牧民告别了这样的游牧生活,在水电和医疗、教育都有保障的宜居地点安顿下来。( 时间: 2011-12-12 0:38:00 新疆日报网 )
结束游牧生活,这似乎也是一个梦想,而且是结束了的游牧,则是对于这些游牧民族的一种另外的民生关爱。并且对于改善草原今年中央、地方三级财政先后投入10亿元,用于天山南北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截至11月底,已完成定居房建设85万平方米、棚圈建设65.8万平方米,贮草棚面积58800平方米。而且对于改善草原生态环境,都是极具帮助的。
在漫长岁月里,新疆的哈萨克族、蒙古族牧民一直沿袭着四季转场、终年放牧的传统生产方式。每年牧民们都往返于远冬牧场和春秋牧场之间,经受着艰苦而无奈的“羊追雪”“雪赶羊”的游牧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便:加速草场退化;牧民岁岁疲于奔命,常年远离城镇和乡村,难以致富;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为改变这一状况,自上世纪80年代末,新疆就开始推行牧民定居计划。
游牧民族的生活结束了这种游牧之后,会使得自己的生活更加的安定,而民族的情结并不会因此而失去,因为长期的游牧,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而游牧民族结束游牧之后,会因为饲草基地的建设,而改变过去的那种饲养方式,使得饲养的方式进行新的变化,并且最终会使得圈养的方式,极大地促进牲畜的饲养繁殖,从而进一步提高提高饲养繁殖的质量。
同样所谓的定居,并非是一种简单的住下来,而是住下来之后,还需要有生产生活的田间的改善,能够使得农牧民的生活得到更大的改善,通过新的饲养方式的转变,来为自己寻找到一条新的致富道路。
从本世纪初开始,在国家支持下,新疆大幅度提高了牧民定居标准,让“定居”变为“安居”,牧民不仅能住下来,实现通水通电通路,而且要有活干、有学上、有医疗保障。根据这一目标,2005年新疆作出规划,通过加快牧民定居工程,加快饲草料基地建设,对牲畜进行圈养舍饲,缓解日益加剧的草畜矛盾,使草原生态功能得到恢复。
根据《新疆实施牧民定居工程规划》,新疆将在2011—2020年期间,实现16.93万户、76万多名牧民定居。为实现这一目标,新疆将加快“三个1000万亩”高标准饲草料生产基地建设,让定居牧民拥有充裕的生产资料,改变“人定畜不定”现象。
看来住下来解决的似乎是比较容易一些,但是住下来之后,能否拥有新的致富途径,则是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现在新疆已经破题,相信这些结束游牧的农牧民的生活会因为新的生产方式的转变,而极大促进草场的生态恢复。最终收益的仍然是广大的农牧民。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