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加速抽血,股指破位下行已是在所难免


  受欧盟峰会部分议题获得进展、欧美股市强势收高刺激,香港恒生指数、日经指数、韩国KOSPI指数均出现明显的上涨,但A股却延续着上周的弱势。沪深股市全天呈现弱势调整,迭创新低态势。早间两市低开,地产、券商、银行等权重板块集体杀跌,沪指瞬间跌破2300点整数关口,最低报2299.10点,深成指亦刷新低点。随后股指出现小幅反弹,但市场弱势行情难改,大盘仍以弱势调整为主。午后,投资者观望气氛浓厚,市场难有持续热点出现。地产板块持续杀跌,两市股指频频下挫,沪指再创出今年以来的新低至2290.26点,成交也刷新了今年的地量。截止收盘,沪指报2291.54点,跌23.73点,跌幅1.02%,成交365亿元;深成指报9376.28点,跌103.99点,跌幅1.10%,成交339亿元。成交量已接近1664点时水平,创3年多新低。

  从技术上看,今日大盘低开低走,早盘虽有反弹,仍难挡地产、银行等权重股集体杀跌。大盘日k线收一根实体阴k线,呈现破位下跌态势,成交量再创地量,失守2300点。日均线系统空头排列,调整压力依然较大,量价、MACD等指标背离,如无量能以及消息面的配合,大盘的破位下行已是不可避免。

  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履新,央行3年来首次调低存款准备金率,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明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明年我国经济工作和调控政策定下基调,都被人们解读为利好。但为何A股却能够独立于外围市场破位下跌呢?

  对于市场的持续下跌,一些市场人士总是习惯于拿中国经济和外围经济的不断恶化作为借口。有关分析人士认为,海外环境的不明朗;贸易顺差持续下降引发市场对经济增速下降的担忧;外资撤离的迹象继续呈现,这将继续给国内资金面施压;技术面的不支持,使股指走势低迷纠结。

  不过,笔者认为,造成A股节节败退,投资者用脚投票的主要原因,其实与外围经济及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任何关系,所谓的“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在中国市场上纯粹是鬼话。试想,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肆逆以来,包括美股在内的其他经济体尽管经济一直不景气,股市也遭遇到了恐慌性下跌,但三年来,外围股市基本上已经走出低谷。而08年以来,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一直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但中国股市呢?与超过9%的经济增长相背离,今年以来,A股震荡下行已经远超过10%,股市总市值缩水3万多亿,财富效应已经变成了财富负效应。按照现在的态势,A股今年继续熊冠全球已是铁板上钉钉---实打实的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股市不断下跌,中国股民损失惨重呢?我想这与中国股市的定位严重错位不无关系。“价值发现、资源配置、财富创造以及可持续的融资能力”,这是一个成功的资本市场必备的四项要素,也是市场自身的价值所在。对于投资者而言,财富创造是其参与市场的动力。而吸引上市公司的是可持续的融资能力。市场的价值发现则实现了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然而反观一直争强好胜的全球第二大的中国股市,21年里的“牛短熊长”,把财富创造变成了财富蒸发;扭曲的价值体系,频频制造超百倍的发行市盈率;包装上市、虚假发行,使得宝贵的资源错配;唯有行政化的发行制度,保证了上市公司获得可持续的融资渠道。

  “中国股市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几个根本的制度性缺陷,第一个就是‘市场以圈钱为中心’。”著名经济学家韩志国(微博)接受采访时说,美国的股市用了100年的时间才发展到800家上市公司,而中国股市只用了8年的时间就有了800家上市公司。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至今,国内股市向普通投资者累计融资4.3万亿元,给普通投资者的红利回报不超过0.54万亿元。

  有关专家认为,正是由于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失误,以及行政力量的过分介入,扭曲了市场的定位,使中国股市沦为融资市,而非反馈投资者的投资市;扭曲了市场的价值发现,使股市丧失了资源配置能力;扭曲了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模式,包装横行、造假横行、操纵横行……专家建议,中国股市必须再次经历制度性变革,把股市从行政权力的附属地位下解放,在市场上真正建立起一道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屏障。只有这样,才能重塑中国股市的“市场”灵魂。

  事实是,自从郭树清主席上任后,带来资本市场新的气象,分红、退市、打击内幕交易好似给市场带来了一线生机,也在一步步推动市场的改革,但对于广大投资者期望能减缓新股发行速度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反而有逐步提速的猜想。然而投资者有一厢情愿之嫌,年末新股上市来势更猛。新华保险12月7日将发行约1.585亿股,发行价为28元/股。另外,陕煤股份、中交股份、西部证券等大盘股也蓄势待发。上周五,证监会再次预披露3份拟上市公司招股书,加上前一日披露出的4家企业,本周有7家拟上市企业将上会接受发审委的审核。至此,12月新增预披露拟上市公司达到9家。截至目前,本月上会企业已达到13家,速度之快前所未见。粗略计算,12月仅新股合计发行股数就高达15.6亿股投资者希望破灭,自然用脚投票。同时,本周解禁股增加对已经饥渴的市场资金面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两年创业板,投资者成唯一输家》——这是不久前财经人士皮海洲的一篇评论。他指出,创业板上市2周年以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中介机构成为大赢家,只有投资者是唯一的输家。创业板的市盈率也由开板首日的111倍下跌到近期的40倍左右,跌幅超过60%。创业板带给投资者的是一地鸡毛,“投资者是唯一输家”。与此类似,一干证券评论人士貌似忠肝义胆地为“弱势群体”说话:“IPO何以没完没了?”、“创业板是投资者的伤心地”、“不能无视的疯狂套现现象”……

  看着一堆等待发行的新股,看着疯狂减持的大小非,所有投资者感觉有些发冷。如果扩容不断,新股不停发,供求失衡的问题不解决,跌破2300点后下跌空间已经打开,后市市场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