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荐乌龙并非是低级错误


  保荐的是道明光学,推荐的却是姚记扑克,这一荒唐闹剧就发生在海通证券身上。曾经,扑克上市成为市场质疑的焦点,而这一次同样由海通证券保荐的道明光学再次成为焦点。不过,虽然海通证券出现保荐乌龙事件,但并没有影响到道明光学的上市,相反,还大大提升了道明光学的“知名度”。

  如果海通证券的错误仅仅如此也就罢了,不幸的是,其在计算道明光学的发行市盈率时也同样摆了乌龙。哲人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海通证券就是不信邪,硬是将“真理”也颠覆了。

  就事论事,海通证券的两大乌龙其实都是低级错误。只要保荐机构相关人员认真检查核对,这样的乌龙本可避免,也不至于在市场上丢人现眼。然而,事实就是事实,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也没有“如果”、“假如”等后悔药可吃。

  笔者以为,将海通证券的保荐乌龙仅仅解读为低级错误同样是错误的。首先,乌龙事件对券商形象与声誉上的影响不言而喻,也反映出保荐人在制作保荐书时敷衍马虎的态度,同时也反映出其起草部门、审核部门等相关部门的不作为,更折射出券商在公司治理结构、内控机制上的缺陷。

  其次,海通证券既然能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那么同样也会犯下“高级错误”,事实已经给出了最好的回答。海通证券H股招股说明书显示,除了此次道明光学的保荐乌龙外,其在保荐大东南、山东如意、现代制药时曾出现三次违规。另外,海通证券经纪部门亦曾经出现六次不合规事件。因此,对于海通证券的保荐乌龙,市场也不应该感到“意外”。

  其三,海通证券的保荐乌龙更应该引起市场的深层次思考。此次保荐乌龙的出现,显然不是什么独立事件。而券商保荐业务问题频频发生,早已不是偶然现象。在券商保荐业务备受市场质疑与诟病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多问问几个为什么?低级错误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券商保荐业务常常出现“只荐不保”的现象?保荐机构为什么会只顾自身的利益而抛弃了整个市场的利益?保荐制推出后虽然也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为什么常常达不到市场的预期?

  来自中国证监会保荐信用监管系统的资料显示,从保荐制推出以来到去年8月份,证监会共向机构和个人在内的35个监管对象采取监管措施。这表明,这些违规者受到了惩处,但与券商保荐业务问题频出相比,监管部门在打击的力度与深度上,显然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与必要。

  郭树清履新证监会后,A股市场监管出现新气象。又是解答市场的四大热点,又是推出六大举措,上述措施无一不击中了市场的“软肋”。笔者认为,与分红政策、退市制度、新股首发与上市公司再融资办法等一样,券商保荐业务同样需要变革。不仅要进一步规范与完善,对于不能做到“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违规者的惩处力度更要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