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型区域经济增长


  根据两周前的博文中介绍的新古典派经济增长理论,不同区域的人均GDP,经过经济增长最终将趋向于同一水平,也就是说,区域经济将收敛于零增长的稳定状态。这一理论结果,显然与现实社会中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经常出现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的现象不一致。

  关于这种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新古典派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将其归功于新的科学技术进步的出现。显然,这种解释方法是把科学技术的进步考虑在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范畴之外。从这个意义上讲,由索洛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创的新古典派经济增长理论属于外生型的经济增长理论。

  对此,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主张科学技术的进步既可以从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内部产生又可以带来经济增长的内生型经济增长理论应运而生。关于这种内生型的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生和作用,该理论中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解释。其一是认为,通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的研究和开发活动(R&D)产生的新的产品和生产方式,可以提高整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效率,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由此推论,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对教育科研活动的支持,有助于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增长。

  其二是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产生于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的积累和提高。所谓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技能和学识的总和。这不同于新古典学派增长理论中提到的的资本存量(即非人力资本)和劳动力人口。内生型经济增长理论把这一概念引入新古典派增长模型中,指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的教育及文化活动的普及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和经济的增长。

  其三是认为,知识溢出(knowledge spillovers)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溢出是指知识的扩散和传播。内生型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的知识溢出可以带来整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效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增长。由于知识溢出在多数情况下发生在经济主体主观意识范围之外,即溢出的一方一般没有因此而获得接受一方的直接回报,知识溢出被认为是外部经济效益(externalities)的一种表现。

  通常,知识溢出最容易发生在空间上互相接近的经济主体之间。因此,为了追求知识溢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企业和个人均倾向于空间集聚(agglomeration),其结果带来城市及城市圈的形成和扩大。这种造成空间集聚的知识溢出,被称为静态性外部经济效益(static externalities)。由于知识溢出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城市及城市圈便也成为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中的重要的增长极(growth poles)。这种引起经济增长的知识溢出,又被称为动态性外部经济效益(dynamic externalities)。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实证研究表明,动态性外部经济效益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其原型又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一种是指产业内部的知识溢出,称为马歇尔-阿罗-罗默(Marshall-Arrow-Romer,MAR)型。另一种是指产业多样性所产生的知识溢出,称为雅克布斯(Jacobs)型。第三种是指因企业的互相竞争所引起的知识溢出,称为波特(Porter)型。关于这些动态性外部经济效益的研究,是目前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中重要和流行的研究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