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如果前面的好像还能让人接受的话,对这句话的争议却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总有人喜欢机械的去理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后来的所谓卧冰、割股之类的愚孝也被拿来提倡。廿四孝的故事里的确有些是变态的,于是就有人根据那些事来否定"孝"本身的合理性,更有说成是“封建压迫”的一部分。这与机械的变态的孝的提倡者,同样是断章取义的误解。一些伪人们和一些伟人们都针对三年不改其道的话或祟拜、或批判,但是都不问为什么。这里的“三年”是不是指的就是“三年之丧”的“三年”呢?还是仅仅是一个虚词?许多时候“三”这个数字,也被用来表示“多”的含义的一个虚词,三年就是多年。呵呵,我是变本加厉了。但是难道三年已过就怎么样子吗?何况古人守孝,名义上是三年,实际上掐头去尾,虚数的三年也不是三周年,最多也就是两年不到。呵呵。那样机械的理解是没有用的,孔子眼中的三年之丧也是有缘故的。孔子自己说的话也为注解“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是的,孝不过是还报,有什么不公平的吗?

  这里的三年不必机械的理解为1095天,只不过是个虚数。那三年内就什么都不能改吗?一切都是顽固的履行着他爹指定的方针吗?有些人就是这样理解的,呵呵,很像是三个“凡是”的故事了,年轻的朋友们好像不知道那回子事,呵呵,可是我不说,自己去查好了。那也是愚昧的表现。那并不是孔子提倡的,关键的问题还是这个“道”的理解,什么是“道”好像都知道一点,可是也都说不明白,愚鲁如我,自然也是讲不周全。

  孔老夫子的意思大概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如果是父亲的“道”那就应该长期坚持,又何必仅仅三年?如果不是“道”,又何必三年?难道三年刚过就可以改天换地了吗?难道四年就应该吧他爹的好东西都摒弃了吗?有些人就是这样作的。

  有些事情,还是需要自己理解。有些事情,不妨多问些为什么。

  【参考译文】

  孔子说:父亲活着,要看他的志向。父亲故去了,要看他所作的。能长期不改变父亲的“道”,才能算是作到“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