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社交网站:“散居” 非诚勿扰


  这里并非是指我成为“离散的犹太人”中的一员——我没有转信犹太教或移民到什么地方,而是我接受了一个被极客们垂涎三尺的注册邀请,从而成为“散居”会员。“散居”是一个分散式的、关注隐私的社交网络,由纽约大学的四名本科生创建,以回应为公众所聚焦的Facebook通过损害用户隐私而盈利的行为。

  这个四人组于今年4月24日宣布了这个项目,他们在9月中发布了一套开源的面向开发者的代码版本,并在11月23日发出网站的首次非公开测试邀请。尽管“散居”仍然有些不足、缺少人气(我在这上面只有2个联系人,而在其他类似网站则有几百个),功能特性方面也略显简陋,但相比之前的同类网站,“散居”已经表现出了一些有趣的不同之处。

  Facebook是一个娱乐场:俗气,拥挤,让人心烦意乱,它有计划地引诱你进去,然后让你滞留在其中的时间远远超过你本来想呆的时间(它的前辈MySpace也是如此。)各种状态更新——不仅来自真正的朋友们和熟人,而且来自公司、新闻源、名流人士、运动队——运用各种手段以谋得其一席之地,通过视频、广告、游戏、聊天窗口、事件日历以及找到更多人、创建更多连接和共享更多数据的劝诱。

  “散居”更像一个禅宗皈依者的安静的最小化工作空间。不像Facebook及其竞争者,“散居”方便你隔离不同的社会圈子。你的主页显示你和在线好友的状态更新,同时还显示你的联系人及不同分类。这些分类称为“视角”,通过它将联系人归类。默认视角是工作和家庭,但是增加新的视角和在浏览器中打开一个新的标签一样容易。你可以精心创建可以在一个、几个或所有视角显示的状态更新,这样在每个页面上什么信息显示给哪组联系人就变得很清楚了。

  这种简洁和清晰自开始以来就是“散居”团队的的设计目标。在“散居”夏季开发过程中贴出的一篇博客更新中,他们谈及“花费大量时间集中精力构建清晰的、前后相关的共享机制。那意味着用户仅依靠一种直觉来对‘什么内容给同事看、什么内容给酒友看’做出决定,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做决定上”。这一理念与Facebook隐含而复杂的隐私控制机制相比呈现出巨大的反差。

  另外一个不同之处在于,与Facebook和Twitter共享“散居”内容轻而易举。“散居”没有把寻找和使用这些连接弄得很困难,而是很容易就能连接到其他的服务上,而且它提供了通过Facebook、Twitter或RSS共享任何公共上载内容的选择,只须简单点击一个按钮即可实现。“散居”的共同创始人马克斯韦尔·萨兹伯格(Maxwell Salzberg)说,从长期看,“散居”应该是一个不可知论观点持有者,它能够从任何网络服务中以任何格式导入或导出数据。“散居”的目标不是取代作为在线互动途径的Facebook或任何其他服务,而是要消除在很多不同网站上存储私人数据的必要性。很多这种网站看起来要么全有、要么全没有连接到个人信息共享。

  在“散居”中找不到“喜欢”按钮,你要么在跟帖评论,要么什么都不做。我很好奇,想知道这样对我的在线互动会有什么影响。坦白说,我对将朋友在Facebook上的更新标记为 “喜欢”经常感到有些惭愧,比起花时间评论以及和某人哪怕是马马虎虎互动一下要简单得多。“散居”也更少产生打扰,它没有默认为在每次有人评论你的状态,或评论你刚刚评论过的一个朋友的状态时给你发邮件,你只有在登录的时候才看到这些内容。这样确实容易失去一次在线交谈机会——但是,哇,对我总是爆满的收件箱来说是个多大的解脱呀!

  在判断“散居”是否成功地达到了它所声称的让其用户完全掌控自己数据的这一目标时,作为计算机安全领域门外汉的我倍感艰难。我喜欢网站的透明用户界面和其在发送所有信息时使用HTTPS这一网络标准安全协议的做法(银行和在线商户传送你的财务数据时使用了同样的协议)。这个系统分布于很多公共的和私人的被称为种子的服务器上,所有它们之间的通信都是加密的,也使用了网络标准协议,这次用的是开放的“GNU隐私卫士”(GPG)。

  “散居”的开发者们预想每个用户最终都拥有他们自己的种子主机,并且只把个人数据放在这个种子上——这与当今通常的信息存储方式相反,就是所有东西都停驻在由不同公司拥有的各自的云计算环境中。他们构建的系统允许种子间进行顺畅、自发地相互通信,这样的应用之前从未有过。因为当今大多数的网络使用者恰恰没有能力拥有个人的网络服务器主机,开发者们构建了一个joindiaspora.com枢纽,使得不懂太多技术而又担心在线个人隐私的消费者们更容易地使用系统。

  当前的实施存在不利的一面。虽然网站简洁又干净,“散居”还是应该稍多一些使用标签。我花了好一会儿才搞明白,在每一屏的顶端的灰色框是一个文本输入域,而不是装饰,随机试了几个条目后才意识到这实际上是一个便捷搜索框,允许你用真名或“散居”用户名去搜寻联系人。

  joindiaspora.com枢纽的加载和运行速度比较缓慢,它的服务器与那些既有的服务相比不那么可靠,服务暂停的情况时有发生,并且持续时间不等。事实上,我的初始账号被锁了整整一天无法使用,在几次尝试后,“散居”团队通过给我发一个新的邀请并创建第二个账号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是否还能回去使用原来的账号是另外的问题了)。

  对于那些最早成为其会员的极客们——或对于那些可能成为“散居”未来骨干的用户——来说,这可能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该网站不支持微软的IE浏览器,只支持“现代”浏览器,如火狐、Opera、Chrome和Safari,这就是个问题了。

  “散居”网站是否能保持现在的整洁有序也存在不确定性。其团队正在开发新特性,包括支持如聊天和游戏等双向功能的插件。正像萨兹伯格在我账号被锁期间与我的通信中所谈到的“我们正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时间前移,我仍然会继续使用“散居”Diaspora的服务。我希望它能消除我的Facebook沉迷症,并保持我的数据为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