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从我们所处的时代来讲,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生存在这个时代的人,需要有新的不同的能力和知识结构。如果大家去人才市场找找工作,立马就知道我们现在社会的基本需求。我这里有些案例:一个北京大学毕业生,学习成绩很好,但是不会跟人交流,见人唯唯诺诺,找工作四处碰壁,后来没有办法,就回家帮助父亲卖糖葫芦。他是北京大学的毕业生,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的精英分子,但只有知识,而不善于沟通和交流,差点被社会边缘化。另一个是芙蓉姐姐,大家都认识,按照传统的社会观点,她就是一个邻家小妹,没有特别的才华和背景,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按照传统的社会规则,她的话语,不会传出十公里以外,但在信息时代,她善于炒作,敢于表达自己,现在全国人民都知道她。当年汶川大地震的范跑跑,也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毕业生,他很聪明,知识没有问题,但是光有知识,但不懂基本做人的道理,不懂得人是社会性和自然性双面一体,如果人只有自然性,那与禽兽何异?前段时间上海刺母案的日本留学生,母亲是一个小商贩,含辛茹苦地供他留学,他一年学费要30多万,在机场向母亲没要到钱,就拿刀刺母亲,典型的有知识、没人性。像上面范例中的这些人,都是变革时代的符号性人物,虽然有知识,但其他方面都很欠缺,是不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物典型。
我们处在快速变化和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不仅要求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还要有实践的能力、动手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有适应这个时代要求的基本知识。这些基本的要求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美国有一个“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就提出[7],要生存于21世纪,我们不仅需要有基础性的学科知识,还要培养缜密的思考并做出决定的能力,解决复杂的、多学科的开放性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地利用知识、信息和机会的能力,个人经济、健康的管理和公民责任意识。学生除了必须要学习和掌握一些核心课程(英语、阅读或语言艺术,世界语言,艺术,数学,经济,科学,地理,历史,政府与公民)以及21世纪必须予以关注的四大主题(全球化与信息化,金融、经济、和商业常识,公民常识,健康常识)之外,还要以此作为学生知识的基座,发展学生的生活与职业技能,学习和创新技能以及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
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人,基本的能力与知识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还拿传统的方式来培养,就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发展的要求了。时代的教育目标正在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我们不要固步自封,用心倾听技术时代变革的声音,要全面地推动技术革新教育,加速推进技术进入教育的进程。很多人总是认为教育的发展是稳步前进的,上完一个台阶之后再上一个台阶,在复杂性或质量上不可能出现任何飞跃。结果是忽视了新技术提供给个人、社会团体、教育系统或国家去实现质的飞跃的可能性,没有认识到信息与传播技术在加速变革方面的潜力。人们错误地认为,在引入新技术之前,我们必须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例如教育覆盖范围、均衡、公平、质量或课程的现实问题),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以贫穷和资源有限为由,拒绝让一个社会享有可以帮助其克服不利条件的技术和文化资源。这是极其危险的,就好像要等到每个人都有了鞋穿才开始修路一样!让社会弱势群体承受数字鸿沟的后果是不公平的,更何况数字鸿沟还在不断扩大文化和社会经济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