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穿在“马列”主义里存在的秘密
——兼与芦苇论《“马列”地图里的秘密》商榷
理思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湖北阳新435200
一
当我们看到芦苇网友在论《“马列”地图里的秘密》一文(此文来自:求是论坛[http://bbs.qstheory.cn/] 【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qstheory.cn/bbs/thread-20591-1-1.html)之后,自然认为有必要将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在通过深读细研——中共中央编译局出版发行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与《列宁选集》这两家思想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在展开对照、比较而全面系统地研究的结论——应当在中国互联网上要向网友们来真实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其实质上,那是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阐述”他们“的见解”即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理论前提和出发点,决不是一个思想体系。
理当说,“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那是列宁在借用马克思之名,在确定和建构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的实质,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揭穿的复生。
然而,我们如果在用马恩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来界定: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理论实质,它就实属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的另一种“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的思想体系。那么,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质,是马恩创立“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出发和“一刻也离不开现实出发”的这一理论前提在批判、揭穿的仍旧是在想象中存在的“先知”而建构的形态观和体制观的社会主义。
实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阐述”他们“的见解”的真实思想,那已经揭示了在现实中存在的整体人类,在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推动历史的进程的真正存在着的源泉和动力,那是在“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来实现的,决不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能实现的。这就是我们要在《揭穿“马列”主义里存在的秘密》的真实性。
这样,我们也就要与芦苇网友在论《“马列”地图里的秘密》的观点,决不是在文本中存在的真实马恩在共同阐述他们的见解的商榷。
同时,也要与芦苇在论其副标题《——“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研究》也既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原生理论,也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文化而商榷。下面请大家看看芦苇在开篇的阐述:
“在打开‘马列’的地图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三个不同概念的来历、区别与联系。”
然而,我们将要展开马克思与列宁的思想理论的对照、比较的研究,就会看到一个真实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阐述他们的见解的真实性,也就决不是芦苇网友说的“打开‘马列’的地图”。而是要通过深读细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出发点,只有找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阐述”他们“的见解”在批判揭露什么,以及在批判揭露中创立解决的又是什么之后,再来阅读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思想观点的出发点与马恩的思想出发点的对照、比较,看看两者的思想前提是不是相同、一致的?然后,从考证列宁的一篇著名文章《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理论,它是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原生理论?这才是中国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前提,因为中国人已经拥有了本国文字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选集》、《文集》的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来执政的共产党,在与中共中央编译局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选集》、《文集》而相配、对称的理当由中国人来解读原本的专著。
因此,这才是由中国人在通过本国文字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真实思想来实现、来完成芦苇网友在说的:“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三个不同概念的”起源、“区别与联系”的首要任务。
然而,作为一个中国人要真实的研究和理解“这三个不同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的唯一途径,那就是通过深读细研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确立的标题:“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哲学与列宁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两种哲学论的对照、比较的深入研究。
因为马恩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形态意识”,他们在阐明了要批判的是:
“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们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像的、所设想出来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像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
马恩并且在向读者说明: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马恩全集》第3卷,第30页)。
那么,什么是“从天上降到地上”的“德国哲学”呢?又什么是“从地上升到天上”的马克思哲学?然而,马恩对这个重大问题作过说明:“符合实际生活的第二种观察方法则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并且说明:“这种观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同上卷、同上页)。这就是文本马的理论前提,同时也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开放的理论前提。
那么,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确立的思想出发点是什么呢?下面就请大家来看看列宁的理论前提:
“我们现在谈的完全不是唯物主义的这种或那种说法,而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哲学上两条路线的区别。从物质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恩格斯坚持第一条路线,即唯物主义的路线。马赫坚持第二条路线,即唯心主义的路线。”(《列宁选集》95年第3版,第2卷,第37页)。
那么,“从物质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路线的确立,是不是马克思的出发点呢?那么,两种哲学路线论是不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出发点呢?显然都不是的。实际上,“从物质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界定的: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像的、所设想出来的东西出发”,也就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像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这就是列宁的两条路线的出发点而理解的人。显而易见,列宁的两条路线论,从出发点上就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原生理论,实质上是马克思批判揭露的复生。
那么,芦苇网友在论《“马列”地图里的秘密》在说:“先讲‘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 这个概念,并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他们自己理论的一种称谓。”然而,我们从以上将马与列的各次思想的出发点的对照、比较之后,而确切地讲: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两条路线观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哲学基本问题”,不但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认知前提,实质是他们批判的复生。在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也是列宁在他的这本唯一哲学著作而提出的:
“关于许多现代自然科学家的概念的僵化,关于他们的形而上学的(按马克思主义对这个词的理解,即反辩证法的)观点,恩格斯曾经不止一次十公明确地讲到过。”(同上卷,第42页)。
那么,芦苇网友说:“在马克思去世之前,最先使用这个概念的人,应该是俄国的巴枯林,可巴枯林使用这个概念的目的,并不是把它用来褒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成就,而是为了贬低他们的理论,宣扬他自己的无政府主义,才创造了这个概念。”——就实属是虚假的骗术。
因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在1909年5月由莫斯科环节出版社印成单行本。也就是说,列宁在1909年5月就在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就已经在反对:
“在事实上,他们完全背弃了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在口头上,他们却百般狡辩,企图避开问题的实质,掩饰他们的背弃行为,用某一个唯物主义者来代替整个唯物主义,根本不去直接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无数唯物主义言论。按期一位马克思主义者的公正说法,这真是‘跪着造反’。这是典型的哲学上的修正主义,因为只有修正主义者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而又不敢或者是没有能力公开、直率、坚决、明确地‘清算’被他们抛弃的观点,才获得了这种不好的名声。”(同上卷,第13页)。
而且列宁在1909年5月就明确地在说明:
“现在我只指出一点:如果我们的哲学家不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名义,而是用几个‘正在探索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名义讲话,那么,他们对自己和对马克思主义就显得尊重些了。”(同上卷,第13页)。
由此可见,芦苇网友在欺骗大家在说:“直到1883年马克思去世以后,一些国家的工人和社会主义者为了肯定和传播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才开始从褒义的角度使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的来历”,显然芦苇网友的这一观点是不确切的。因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本书是在1909年出版,是在纠正那些误传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在阐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但是,列宁在这本书建构“从物质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物主义路线的对立,那么现在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可以从马克思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而确立的标题“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哲学来看,列宁也是误解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真实存在。
实际上,列宁是读过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本书的。那么列宁是可以从这本书的第四节开篇看得到恩格斯的阐明:
“施特劳斯、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就他们没有离开哲学这块土地来说,都是黑格尔哲学的分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95版,第4卷,第233页)。
同时,也会在第四节看得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
“我们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作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同上卷,第243页)。
同时,也会在第一节看得到恩格斯在所下的一个著名界定:“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同上卷,第216页)。也会看得到恩格斯在阐明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同上卷,第217页。)那么,哪来的承认物质是客观实在的物质定义呢?
那么,显然芦苇网友并没有将精力和时间而用于深读细研究马克思的思想与列宁的思想的前提和出发点的区别,实际上,是在用自我意识的前提在理解着“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观点,怎能找得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阐述他们的见解的真实思想。
实际上,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阶段已经实践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两条路线观,其结果也是大家经历过或听到过的“凭票供给制”的社会主义。那么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能是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两条路线论吗?
二
我们是通过本国文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深读细研马克思在批判揭露什么,以及在批判揭露中创立解决的又是什么?由此也就找到了被埋藏在文本中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现存事物”和“现实事物”的“现实关系”,从而创立的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运用辩证法的三段式去展开观察在现实中存在的“现实事物”去“改变现存的事物”,并通过历史观去考察在历史过程中存在的“经验的事实”来证明世界观所确定的“现实事物”要“改变现存的事物”是不是正确的,通过在思维内否定到实践外否定的确定之后,从而肯定的比“现存的事物”更发展、更先进的“现实事物”。这才是被埋藏在文本中的真实马克思的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的原理和方法。而且是交给在现实生活中的“现实的人”在自己的现实展开观察自己的现实世界、考察自己的历史进程而运用辩证法来展开科学“解释世界”和科学“改变世界”的马克思哲学的原生理论。然而,我们为什么能说,从通过本文国文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深读细研而发掘出来的马克思哲学的原生理论呢?因为在这些“引号”里的“概念”那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揭露德国哲学而常用的基本概念,所以用这些基本概念来建构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就是马克思哲学的原生理论。
也可以这样说,我们就是在应用着马克思哲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揭穿“马列”主义里存在的秘密》就是: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观点,从头到脚都是马克思在用他创立的“马克思的世界观”、“马克思的历史观”运用“马克思的辩证法”批判、揭露的复活。这也可以这样说,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在用“学马恩”的笔名,在“人民网”的“强国博客”专栏,开辟有《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博客专题,这就是我们在对中共中央编译局——化了那么多的财力、人力,时间、精力在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和列宁的原著而翻译成中文版的回报!
实际上,在中国有一个平民百姓——理思,在上个世纪的78年,也就是邓小平同志开创改革开放的那年,在将自己的业余时间的精力,而投入到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深读细研:马克思在批判、揭露什么,在批判揭露中在创立什么,并找到在文本中存在的真实马克思的真实思想之后,那么自然也由中国人在通过本国文字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阐述”他们“的见解”,并将马恩在揭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在现实和历史是虚假的,决不是实现促进社会发展和推动历史进程的真实存在。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重大发现,必然要重新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观察现实和考察历史的全新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交给现实生活的现实的人在自己生活的现实和历史,从事科学“解释世界”和科学“改变世界”,这才是真正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的源泉和动力的现实存在。
这样,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也就可以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阐述”他们“的见解”,去与本国文字的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建立的两条路线而确定和建构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理论而展开对照、比较的深入研究,秘密自然也就暴露出来了。原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阐述”他们“的见解”是在重新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反映现实世界的全新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现存事物”和“现实事物”的“现实关系”的“现实问题”。可是,列宁在他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借用“马克思主义”之名而建立的“从物质到感觉和思想”反对“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的对立,原来早是马恩在他们生活的现实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A . 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哲学的复活。那么,列宁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在确定的: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来源于费尔巴哈,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来源于英国古典经济,以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来源于法国的社会主义等这三个来源论,是虚假的、是列宁编造的。实际上,在文本中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的就是:“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在文本中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的经济学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在文本中的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对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这样,我们也就用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的秘密,也就揭穿了。那么“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秘密,我们早在中国互联网上发表了几百篇文章而揭穿了。
可是,芦苇网友在一篇论《 “马列”地图里的秘密》却在向网友们传播虚假而伪造的思想观点,是对于一个拥有本国文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选集》、《文集》与《列宁全集》、《选集》能展开对照、比较的文本研究而不理睬的认为:“‘列宁主义’这个概念,也是由他的反对者所创立的”是不能允许的。
然而,我们应用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的原理和方法来展开观察在二十世纪初到九十年代末的这段促进和推动人类的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源泉的动力来看,那是与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成功、并涎生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以及由毛泽东领导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而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这样在全世界涎生出社会主义阵营,这可以从东德为什么要建立“柏林墙”的社会原因在说明:东德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西德人民的生活水平高,这才是苏联推崇“列宁主义”的真实性。那么,芦苇网友在认为:是由“孟什维克的首领马尔托夫早在1903年就宣称‘发动了反列宁主义的起义’。布尔什维克直到1923年列宁病重期间才开始从褒义的角度使用‘列宁主义’一词”,就纯属是自我意识的编造。实际上,芦苇网友也坦白地说明:他是“据威尔钦斯基所编著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词典》介绍: ‘列宁主义’这一术语是列宁逝世(1924年)后首次在苏联使用的。”实际上,那是由于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和建立《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基础理论,在确立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理论,在决定着是列宁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才被苏联理论家们推荐出“列宁主义”。当然,其中也有芦苇网友分析的:“但在斯大林逝世(1953年)以后,官方用语改为 马克思列宁主义。斯大林把列宁主义说成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问题》,1924年) ’。这就是‘列宁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两个概念的来历。”但是,这也决不是芦苇网友说的“‘列宁主义’这个概念,也是由他的反对者所创立的。”实际上,那是由于列宁对“十月革命”的贡献,以及在建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理论的贡献,这才被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推崇成“列宁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观。实际上,芦苇网友单纯地从“这就是‘列宁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两概念的来历”是不能成立的。“列宁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那是要有其基础理论的支撑才能被世人传播,没有基础理论、单凭两个“概念”是不能成为理论体系的。
同时,芦苇网友在向广大网友们在传递错误的信息而认为:“我们知道,马克思去世的那一年,生活在俄国的列宁才13岁,也就是说,马克思与列宁几乎就是两个生活在不同时代里的人,用我们中国人的说法就是他们两个‘隔着辈儿’呢,他们根本都不可能共同去创建一个什么理论体系。”——这完全是在欺骗大家。明明,列宁在《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前提,从而决定了芦苇网友在说“马克思与列宁”从“两个生活在不同时代里的人”而确定了列宁是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也就产生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理论的体系来。这才是芦苇网友在说:
“既然这样,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理论关系,促成了‘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合并,并最终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说呢?”
实际上,是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一本书和一篇文章在“促成了‘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合并,并最终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说”。由此可见,芦苇网友的这段假说,只能欺骗那些没有读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著作和没有读列宁的文本著作的网友。然而,怎能欺骗深读细研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阐述”他们“的见解”与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而确定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对照、比较的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的理思,必然要应用马克思哲学的原生理论来揭开芦苇网友论《 “马列”地图里的秘密》的伪造观点:那是芦苇网友在“借用威尔钦斯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词典》对‘列宁主义’这一概念的解释:‘列宁主义有两种含义: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由列宁本人所发展的部分;或把列宁的贡献看成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和延伸,在这种情况下称之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更为合适。’应该说,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得以合并,并最终形成‘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说最根本的理论原因”,在其实质是伪造的。
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阐述”他们“的见解”而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现实理念”那只是在文章、著作里的阐述,而并没有将“理论”投入到“实践中”去实施。然而,由于芦苇网友在“借用威尔钦斯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词典》对‘列宁主义’这一概念的解释”那是虚假的,所以芦苇网友的观点自然属于是伪造的。那么,就是芦苇网友在思考中提出:
“既然这样,那么,‘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又究竟作了哪些‘补充和延伸’呢?”
实际上,由于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两条路线论,那是在强加到马克思的头上,是在借用“马克思主义”之名而建构的,所以列宁确定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被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解读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这就是被苏联马克思主义者们认为,是“列宁主义”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这还用得着芦苇网友在二十一世纪初来解读“‘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又究竟作了哪些‘补充和延伸’”的发现和总结吗?
理当说,研究马克思与列宁的真实关系的途径是在文本研究中展开,而不是在臆想中展开,这是一条最基本的研究途径。那么,芦苇网友是不是“文本研究”者呢?不是的。所以,芦苇网友只能全凭在臆想中提出问题说:“若‘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完美无缺、切实可行或者如我们而今经常所说的是所谓‘科学’的,那她又为什么还需要‘列宁主义’理论来‘补充和延伸’呢?他们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又究竟是怎样的呢?”那么,芦苇网友的这段自问的课题,能是从马克思与列宁的各次文本来展开研究的吗?实际上,芦苇网友是在将上个世纪的苏联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在对列宁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解读著作的观点,在提出自问。
然而,摆在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问题就是:在本国文字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阐述”他们“的见解”,那是不是在本国文字的列宁在建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两条路线观?那是不是列宁从两条路线观而确定和建构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理论的观点?也就是说,中国学者在研究马克思与列宁的关系的真正途径是本国文字的马恩思想与列宁思想的对照、比较的研究,这才是中国学者在展开研究的方向和途径。那么芦苇网友在对中文版存在的“马与列”的两家的思想前提而表述的观点,是不是在展开深读细研了呢?
三
中国学者在二十一世纪初如果真正地想要理解和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列宁主义”的话,那么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学者有其“两个前提”是不同的:
第一个前提不同那就是:在二十初的中国学者在面对的是腐朽的清王朝再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这个时期的一些中国进步学者,那是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体系,并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新中国之后而进入大专院校成为解读《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三个原理”观,在实施过程中,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中介在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确立的社会主义,在实践的社会结果是“凭票供给制”。然而,在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学者在面对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要坚持的是改革开放、创新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并从已经取得被受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来重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体系;
第二个前提不同那就是:中国学者从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末而成立了新中国并按照《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原理观,在建立“以阶级斗争为纲”实施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在产生和形成的是“两个凡是”的是中国一般意识形态。然而,在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学者,那是已经历过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产生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中国模式,并且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等的这两个方面,那既超过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几倍、几十倍,甚至是比当代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速度还要快。
那么,在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学者,应当从这两个前提而思考在中共中央编译局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与《列宁全集》的思想体系,它们究竟是不是一个思想体系呢?
难道说,中国学者还没有拥有本国语言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阐述”他们“的见解”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章著作吗?难道说,中国学者还没有拥有本国语言的“列宁主义”的文章著作吗?
实际上,在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学者不但有马克思与列宁的原著翻译成中文版,而且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现实还出版了考版和第二版。那么,在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学者,是不是只能按照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两条路线而确定和建构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三个原理”观,只能当做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原生理论呢?
当然,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认为决不能,因为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是通过本国文字的深读细研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阐述”他们“的见解”与列宁确立两条路线论建立“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理论的对照、比较,从而发现原来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两条路线论确定和建构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原理”观,那是马克思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的标题“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哲学的复活;原来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和《导言》的复活;原来是恩格斯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二卷“对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的复活。那么,由此证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质,那是马克思批判揭露的复活。
其实,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学术界也有一批学者在提出:“重读马克思”、“走近马克思”、“回到马克思”的意向。但是,由于这批学者在走的路向,一批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原理论,一批是在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症候阅读法”、“诠释阅读法”的“先入之见”的理论走向,所以至今也不能得到统一、而且是出现对立。那么这两种走向,是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向呢?当然,我们认为决不是的。因为中共中央编译局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就已经将中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章著作出版了,同时也将列宁的文章著作出版了,为什么不能从“两家”的思想、观点、方法的出发点上来展开对照、比较的深入研究呢?为何硬要坚持上个世纪初在资料不全和时代精神需要在接受和传播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呢?
然而,就以芦苇网友论《 “马列”地图里的秘密》这篇文章在说的:
“我们知道,‘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主要是体现在他‘一国胜利论’的提出,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那么,芦苇网友的这一断定是从本国文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选集》、《文集》而展开深读细研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阐述”他们“的见解”而找到了马克思思想的认知前提了吗?实际上,就从马恩的“第十一条提纲”在界定:“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芦苇网友仍旧是将“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就是“列宁主义”,所以得出的“我们知道”是哪个时代化的“我们知道”呢?是上个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者们确立的“我们知道,‘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主要是体现在他‘一国胜利论’的提出,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那么,“一国胜利论”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的“革命”论,真的是马克思的思想前提而对革命的定义吗?那就请大家看看马克思对革命的原生理论的定义吧:
“------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现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8页)。
由此可见,马克思思想对革命化的定义是确立在“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那么,什么是“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呢?马克思在这句话而随后定义了那是:“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这才是马克思对什么是“革命”的定论。
那么芦苇网友在用“一国胜利论”,这能是马克思对革命的定论吗?决不是的。因为马克思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世界观、历史观运用辩证法改变的对象和内容是“现存的事物”,那是为了使在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始终处于是“现实的事物”。这就是说,就是“一国胜利”即取得政权,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仍然是要将“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也就是仍然还是要展开“改变事物的现状”或“改变现存的事物”。那么,“列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能吗?那么,“马克思列宁主义”能不能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而确定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当做是要“改变”的对象、“改变”的内容?那么,“马克思列宁主义”能不能将《科社会主义原理》确定的“社会主义形态”当做是“改变”的对象、“改变”的内容?那是不可能的。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在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在确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当做是绝对的,而且是不允许任何人去改变的对象和内容。然而,在中国大陆实践第一个“以”的社会主义,是在应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运动”去改造人的思想意识去适应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和经济体制。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原理观,不但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那个阶段,已解读成“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中国的一般意识形态”的正统教科书,而且也是在按照《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而解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经济体制和社会形态而实践过了近三十来年。那么,在第一“以”的中国社会主义在实践近三十年的社会结果是怎样的呢?那是众所周知的,也就不必重复地说了。
然而,在第二个“以”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三十年的社会结果是怎样呢?大家既看到、也在生活着。那么,大家是不是要凭心(实事求是)地说:中国人生活在第二个“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那是不是要比第一个“以”的中国社会主义生活得更好?
当然,也许会有人用现实问题即腐败问题而硬说,还是第一个“以”的中国社会主义好。那么我们到要问这些人:在第一个“以”的中国社会主义是好在哪里?
然而,他们会说,那是好在哪个时代的社会主义既稳定、也安宁,而且腐败问题也没有现在这样的直观和严重。其实,在哪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里,那是由于天天在讲阶级斗争、天天在开会。并且在将农村人与城镇人用计划经济的“凭票供给制”而隔离开了,农村人的子子孙孙都是农村人,而城镇人的子子孙孙都是城镇人。同时,也由于在哪时的社会主义在将这个城镇与哪个城镇而隔断了,所以在哪个时代的社会主义也就自然稳定和安宁。那么,在说第一个“以”的中国社会主义要比第二个“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好的中国人,是不是愿意再去“享受”哪个时代的政治制度呢?其实大家是不愿意的。
由此可见,既然在第一个“以”的中国社会主义已经按照《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原理”观实践过,而且也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证明了:在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实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经济体制和社会形态的实践结果证明:只要去观察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的世界现实,“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就已经不是现实的。那么,为什么在大学、党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还要坚持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建构的原理论呢?
实际上,在用俄苏化建构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也只能去阅读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只言片语,用它的理论前提那是既读不通马克思在批判什么、在揭露什么,更读不懂马克思在批判揭露中创立解决的又是什么?
难道说,在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基本问题,仍旧只能用马克思批判的、揭露的,而不能用马克思创立“改变世界”的基本问题吗?那么,从实事求是的理论前提,已经发现了“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与“实体和自我意识”、“自在和自为”是同类、同位语的哲学基本问题,那么后者是马克思批判揭露的,难道说前提就是马克思思想的基本问题,那么这样的哲学体系、还能不能称为是马克思的主义哲学?
实际上,无论是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从其哲学的基本问题到从这个基本问题而确定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理论来看,在其实质上,都是从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两条路线论而确定和建构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理论,实际上这些基础理论的抽象前提,那是与马克思的思想、观点、方法的现实前提,决不是一个思想体系,理当说,“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理论是马克思思想批判、揭露的复生。
实际上,社会主义国家只是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这个阶段,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的确是普遍比资产阶级国家的生活水平要高,这是实事求是的现实。所以,是社会主义阵营也就在这段历史是在促使和推动了资产阶级社会,只有从发明新的生产工具,并将新的生产工具而应到新的生产方式,资产阶级社会并由此而在改变着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同时,将资产阶级社会消灭了。实际上,从上个世纪的七十末到九十年代末,从“科学技术是第一产力”,而随之产生出的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来。然而,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初之后,从“占领华尔街运动”和西方暴发反对货币紧缩政策在导致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也暴露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根源是由于金融市场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现实的新变化。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在证明:西方资本主义也要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模式的时代到来了。
那么,芦苇网友论《 “马列”地图里的秘密》能不能将这一现实,能不能真实地反映给网友们理解呢,那么“芦文”能做得到吗?
四
所谓“主义”从它的内涵到外延是指主张。那么“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同阐述”他们“的见解”的主张;那么“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是马克思与列宁的共同主张。理应说,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同阐述”他们的“的见解”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书信、文章、著作的文本中存在。众所周知,无论是在马恩的原著即德文、英文、法文等的文本,他们从来没有用“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概念去概括、归纳,这就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主张,而是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之后的世人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阐述”他们“的见解”而用马克思之名来建立的主张即主义。
然而,在上个世纪初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各式各样的“马克思主义”的门派很多,而其中在总结、概念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而最有影响的伟人就是列宁。因为列宁一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在确立“哲学唯物主义和哲学唯心主义”在区别着《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的两条路线、两种立场、两种观点的两种方法的理论:
在论《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在《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在论《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在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在《论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概念》;在论《马克思主义和改良主义》;
——的等等文章,在创立着列宁主张的“马克思主义”,并且在将列宁主张的“马克思主义”而运用到实践中,从而在“十月革命”而取得了成功。这样,列宁主张的“马克思主义”从此也就传遍到全世界各地,而且列宁在说、在界定“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马克思恩格斯。其实,《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创始人是列宁,决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这就是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在中国互联网上发表四百多篇于实解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阐述”他们“的见解”的书信、文章、著作的真实思想的原生形态的原生理论之后,从而《揭穿“马列”主义里的秘密》的真实存在。
实际上,在上个世纪初是列宁主张的“马克思主义”被苏联马克思主义者们的推崇:有列宁的继承和发展,所以也就产生出“列宁主义”这一概念来。那么,必然就会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这一概念。
所以,大家也就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中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的原生理论的原生概念的确立,而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穿产生《神圣家族》的思想根源是来源于“思辨结构的秘密”的批判和揭露的思想观点。同时,大家也只能通过《神圣家族》这部书的“序言”或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这篇文章在向世人说明:
“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信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参看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得出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95版,第2卷,第33-34页)。
其实,马克思在这篇文章向世人说明了,他与恩格斯还有一部批判揭穿《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著作“不能付印”,所以恩格斯在他的一本《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也就重述了马克思在这篇文章的说明。并且在《终结》阐明了决定用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马克思的世界观”、“马克思的历史观”和“马克思的辩证法”。
实际上,读者可以从马克思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在揭穿的对象和内容的标题就可以看到:马克思是在批判“A . 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即“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哲学,而揭穿费尔巴哈哲学在现实中存在的实质,同黑格尔哲学一样仍是虚假的、那不是真实反映“现实的物质前提”,并通过考察历史过程和观察在现实世界的“现实的物质前提”而证明之后,那么马克思在这部书的第一卷,是通过对“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批判、揭露之中,马克思是在创立“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的观察现实世界的现实方法和考察历史过程的考察方法来运用“辩证法”来展开“改变世界”来实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推动历史的进程,在向世人而阐明了在现实和历史的推进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真正的源泉的动力。但,马克思在这部书并没有总结、归纳世界观、历史观是地如何运用辩证法实现“改变世界”的哲学理论的体系。再加上马克思又是在决定仍然用“唯物主义”命名:“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辩证法”,所以也就造成后人的必然要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哲学体系。
然而,列宁阐述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框架理论而有威望的伟人。这样,“马克思主义”也就成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主张。这也因为马克思文本的确在阐述着:“哲学唯物主义”和“哲学唯心主义”、“辩证法”等概念,同时,马恩也在阐述着:“无产阶级”、“资产阶级”、“阶级斗争”、“共产主义”等等的这些概念,所以世人自然认为是:“列宁主义”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的同时,又是在发展了马恩的主张。
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就是批判“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在用“一般果实”等于“现实的果实”的实质,是在将“现存的事物”当做是“绝对的”事物。所谓绝对的所指的是将现存的事物作为是一切事物的准则或尺度,而且不允许任何人改变“现存的事物”这才是绝对的现实存在。实际上,当“马克思主义”在上个世纪初到七十年末的这阶段,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之后,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基本问题而延伸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经济和社会的形态之后,在将它当成是绝对的,也就不允许任何人去改革、去创新,而要改造的是人们的思想、观点在与“马克思主义”确立的经济和社会的体制和形态的不同。——这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政治路线的:实际上,就是马克思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的标题:“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就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的批判;实际上,这种政治经济学的经济体制和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就是恩格斯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二卷的标题:“对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复活。这就是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在《揭穿“马列”主义里的秘密》的真实存在。
那么,芦苇网友论《 “马列”地图里的秘密》在认为:
“因为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是国际的事业。如果你们想把它变成只是法国人的事业,那你们就会使它成为做不到的事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86—87页) 。”
然而,要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论对“无产阶级的解放”的真实思想,首先要搞通马恩在理解的“解放”的现实前提是什么?也就是说,马恩究竟是从精神信仰来确立解放呢,还是从现实生活的物质基础的物质条件来实现解放?实际上,马恩决不是从精神信仰来确立解放。因为宗教就是从精神信仰确立祈求实现满足希望是不是真实的实现呢?那么从精神信仰确立实现解放能不能实现呢?只能是虚假的。那么,马恩决不是从精神信仰来确立对“无产阶级的解放”,而是要从现实生活的物质基础的物质条件来实现对“无产阶级的解放”。
因此,恩格斯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二卷在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在阐明:
“这些‘社会主义者’——或者像他们自称是那样,‘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认为外国的共产主义文献并不是一定的现实运动的表现和产物,而纯粹是些理论的著作,这些著作完全像他们所设想的德国哲学体系的产生一样,是从‘纯粹的思想’中产生的。他们并没有考虑到,即使这些著作是在宣传某些体系,它们仍然是以实际的需要为基础,是以一定国家里的一定阶级的生活条件的总和为基础的。他们把这一派中的某些著作的幻想信以为真,似乎这些著作家所谈的是‘最合理的’社会制度,而不是一定阶级和一定时代的需要。由于这些‘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当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俘虏,因而看不清楚现实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35页)。
由此可见,恩格斯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意识形态,就是在揭穿“‘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当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俘虏,因而看不清现实的关系。”那么在现实中存在的“现实的关系”是什么?“是以一定国家里的一定阶级的生活条件的总和为基础的”在“一定时代的需要。”可是,芦苇网友仍旧从“德国哲学前提”出发来接受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前提来选择所需要的证据在摘录:
“因为马克思也认为‘社会主义者证明,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斗争是普遍的,无处不有,一句话,具有全世界性质……资本家对工人的雇用越来越具有世界性,不仅在美国,而且在英国、法国和德国,都利用外国工人来对付本国工人。于是各个国家的工人之间就产生了国际联系,这证明社会主义不仅是地方性的问题,而且是国际性的问题,这一问题应该通过工人的国际行动来解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712页) 。即‘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胜利论’或‘同时发生论’。”
然而,马克思认为“通过工人的国际行动来解决”什么呢?能是芦苇网友的观点“即‘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胜利论’或‘同时发生论’”的界定吗?错了!实际上,芦苇网友还是属于恩格斯在界定的:“由于这些‘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当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俘虏,因而看不清楚现实的关系。”
“现实的关系”能是芦苇网友确定的“同时胜利论”和“同时发生论”吗?如果芦苇网友认为是的。那么,芦苇网友在“现实的关系”中、是不是在依赖“同时胜利”和“同时发生论”而生活着的呢?不是的吧!芦苇网友是依赖恩格斯在界定:应当是“以实际的需要为基础,是以一定国家里的一定阶级的生活条件的总和为基础的”吧!那么,这些在“实际需要为基础”的物质生活的物质条件是怎么产生的、怎么发展、怎么提高的呢?以下就是芦苇网友的认为:
“面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几乎是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所得出的结论,列宁却惊奇地发现:‘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列宁全集》第28卷第88页) 。即‘列宁主义’的‘一国胜利论’。而列宁则正是依据这种理论,率领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地主资产阶级政权,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我们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那么,芦苇网友在“同时胜利”和“同时发生论”实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和历史的存在和过程,是不是将“无产阶级的解放”实现吗?难道说,“无产阶级的解放”不是在现实生活中的物质条件和物质基础上的解放,而是在概念信仰的精神解放吗?那么,芦苇网友的思想观点的实质,那是恩格斯在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作出的界定:“他们把这一派中的某些著作家的幻想信以为真,似乎这些著作家所谈的是‘最合理的’社会制度,而不是一定阶级和一定时代的需要”的现实论,芦苇网友的思想观点是确立“同时胜利”和“同时发生论”的抽象论。所以,芦苇网友才得出了以下的观点在说:
“基于此,我们便不难看出,列宁‘一国胜利论’的提出与苏维埃政权的最终建立,确实是对‘马克思主义’‘同时胜利论’的‘补充和延伸’丰富和发展。”
可是,从中国的现实和历史在证明一个现实道理:从“一国胜利论”的前提出发,决不是消灭贫困现象的最终途径,而只有深化改革开放、发挥每个中国人的创新精神,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设建小康社会和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这才是真正地能实现消灭贫困的唯一正确的方向和途径。
五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今天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阐明”他们“的见解”与列宁在确定和建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是不是一个思想体系的文本资料和现实前提的对照、比较的研究来说,那是比在上个世纪初到七十年代末的老前辈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资料和现实前提是完全不一样的了。从文本资料来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选集》、《文集》的第一版、第二版、考证版,以及列宁确定和建构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思想体系的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等等都摆在书架上,供大家研究着。从现实前提来说,自从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的78年开创改革开放至本世纪初,在提供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学术研究的空间是十分自由的。只要学者能将时间和精力化在深读细研马克思恩格斯“共同阐明”他们“的见解”在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创立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理论思想,那是可以找得到被埋藏在文本中的真实马克思的真实思想的。
同时,研究者也是可以从马恩文本读得出被埋藏在文本中的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思想是在创立“马克思的世界观”、“马克思的历史观”运用“马克思的辩证法”在展开观察现实世界寻找在“现实的物质前提”中存在着的“现实事物”去“改变现存的事物”的运用原理和运用方法,以及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思想是在创立考察历史过程推进历史进程而确立的“两个联系”即“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和“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是证明“世界观”在确定“改变现存的事物”是不是正确性的根据的原理和方法,更能找到马克思哲学是运用“马克思的世界观”、“马克思的历史观”运用“马克思的辩证法”在用三段式在思维内否定到实践外否定,从而肯定的是比“现存的事物”更发展、更先进的“现实事物”的运用原理和运用方法的原生理论。而且还可以从新中国在实践“两个以”的政治路线来考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是实践俄苏化确定的建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先知理论;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在产生和形成的实践马克思主义,那是“回到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同阐明”他们“的见解”在创立的马克思哲学是“马克思的世界观”、“马克思历史观”运用“马克思的辩证法”的运用原理和运用方法的原生理论。这就是我们从上个世纪的78年投入深读细研马克思恩格斯“共同阐明”他们“的见解”的原生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被解读成教科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抽象理念的对照、比较之后,从而产生出中国人通过本国文字的马恩著作与列宁著作的对照、比较而研究产生出的《马克思哲学史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本质区别。
也可以这样说,是《马克思哲学史研究》的成果在揭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在误解、歪曲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阐明”他们“的见解”的真相和事实的秘密。
实际上,《马克思哲学史研究》那是在通过深读细研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书信、文章、著作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真实思想在向世人解释:“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恰恰相反是接受“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那么,什么是马恩界定“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呢?实际上,就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第一章节阐明的:
“1835年出版的施特劳斯的《耶稣传》成了第一个推动力。后来,布鲁诺-鲍威尔反对该书中所阐述的福音神话发生说,证明许多福音故事都是作者自己虚构的。两人之间的争论是在‘自我意识’对‘实体’的斗争这一哲学幌子下进行的。------这个问题竟扩展为这样一个问题:在世界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是‘实体’呢,还是‘自我意识’;最后出现了施蒂纳,现代无政府主义的先知(巴枯宁从他那里抄袭了许多东西),他用他的至上的‘唯一者’压倒了至上的‘自我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95版,第4卷,第221页)。
由此可见,“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指的是:“实体”和“自我意识”的“抽象关系”的想像问题。那么,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主体和客体等等的“抽象关系”的想像问题是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界定的实属“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实际上是的。那么《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确立“从物质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两条路线的两种立场的对立,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等是不是“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是的。那么从“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能是在文本中存在的真实马克思哲学的原生理论吗?是误解的、是歪曲的。那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建构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和社会形态的实质,那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先知”的抽象理念在虚构的。这就是《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将这一秘密揭开了、揭穿了,也就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真相和事实暴露在中国互联网上,让那些想真正理解什么才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阐明”他们“的见解”在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创建的马克思哲学就是“马克思的世界观”、“马克思的历史观”运用“马克思的辩证法”在交给在现实中存在的“现实的人”用于“改变现存的事物”的运用原理和运用方法。
然而,芦苇网友的哲学思想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哲学基本问题的抽象理念来解释:“列宁‘一国胜利论’的提出与苏维埃政权的最终建立,确实是对‘马克思主义’‘同时胜利论’的‘补充和延伸’丰富和发展”是虚假的。并由此而引伸出来的看法认为:
“其最大的不同与区别,就在于他们对‘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起点问题,究竟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认识截然不同。”
实际上,马克思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抽象理念,从而建立的是寻找在“现实的物质前提”中存在的“现实事物”去“改变现存的事物”的“现实理念”。这样,将“革命”当成是“一般意识形态”的“革命”是“抽象理念”,而“现实理念”是在“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这才是现实的理念确立的革命。因此,现实的理念是认为不间断地“改变现存的事物”,这才是与抽象理念确立一般意识形态的革命,才是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上的截然不同。那么,芦苇网友在认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起点必须是‘资本主义社会’。而‘列宁主义’却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起点不一定是‘资本主义社会’,它可以是‘资本主义国家’甚至是比‘资本主义国家’落后的‘落后国家’。”
其实,芦苇网友在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划分的出发点是以夺取政权为目的,而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实现中国人的小康社会为目的。因此,这种抽象理念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列宁主义”都是从想像中来虚构的主义(主张)。也可以这样来说,芦苇网友的主义论是从想像中以为“社会主义革命”就是取得政权,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就是“取得胜利”就可以让中国人在生活上得到一切所需要的必需品,就可以让中国人过上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一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这不是空想社会主义,那么什么才是空想社会主义呢?那么,再让我们来看看芦苇网友表露的:
“应该说,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最大的区别与不同。而他们之间最根本的联系,就在于他们对‘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毫无争议的认同;就在于他们对‘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确实把握了‘真理’毫无争议的认同;就在于他们对‘资产阶级’的‘腐朽性’毫无争议的认同;就在于他们对‘资产阶级政权’及一切反动政权必然‘崩溃’毫无争议的认同;就在于他们对全人类最终必将彻底‘消灭私有制’毫无争议的认同;就在于他们对全人类最终必将实现‘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毫无争议的认同!应该说,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最根本的联系!”
在其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是列宁建构的,而“列宁主义”是拥戴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者们确立的。怎么在芦苇网友论《“马列”地图里的秘密》变成了“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的“最大的区别与不同”了呢?实际上,芦苇网友的思想意识仍旧跳不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的圈子,所以仍旧认为“‘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毫无争议的认同;就在于他们对‘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确实把握了‘真理’毫无争议的认同;”这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理念吗?这能是在文本中存在的马克思确立的现实理念的出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一刻也离不开现实”的现实理念?在现实中存在的“无产”是什么?是贫穷既无财产、也无地产的阶级,这样的阶级无论在二十一世纪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那是要主张的对象呢,还是要消灭的对象?然而,在现实中存在的现实理念看到的“无产”的贫穷现象,怎么成了“先进性”了呢?明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的“先进”是在文化和生产力的这两个方面,怎么变成仍旧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还要去确立“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虚伪理念呢?难道说,芦苇网友愿意去过“无产阶级”的生活状态?虚伪的吧!
然而,无论是在现实中存在的现实,还是存在的历史都可以看得到:有产者和无产者决不是固化不变的。一旦有产者的子孙没有管理能力或好逸恶劳而将财产败过尽光,就会成为无产者,而一旦无产者的子孙能吃苦耐劳而创造了财富就会成为有产者,就是这样的现实和历史而芦苇网友却被虚伪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给蒙蔽了双眼,所以也就看不到在现实中存在的真相和事实,却坚持在想像中确立的“腐朽性”是“资产阶级”。那么这能是在现实中存在的“腐朽性”的真相和事实吗?不是的。在现实中存在的“腐朽性”是从两个思想前提产生的:第一个思想前提,是好逸恶劳而想入非非用不劳而获产生其“腐朽性”;第二个思想前提,是在利用职权来实现其发财之梦而过上丰厚的物质生活。这才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中看到的或理解到的滋生“腐朽性”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根源。
可是,芦苇网友不是将中国人往现实的理念思想,而仍旧是在误导中国人的思想向抽象的理念去思想:
“因此,一种既不是‘马克思主义’但却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既不是‘列宁主义’但却又来自于‘列宁主义’的崭新理论,在不知不觉中便诞生了。它是‘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相交合体之后的产物,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实际上,芦苇网友既不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书信、文章、著作的真实思想,也不读列宁的文章、著作,全凭在教科书中学到和在讲台上听到的来自由发挥在想像中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来蒙骗网友们。因此,《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怎能容忍这种从想像中存在的虚假理念继续蒙骗网友而传播吗?当然,也希望芦苇网友放弃从想像中理解“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只有脚踏实地读原著去深入研究在文本中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阐明他们的见解的真实思想与在文本中存在的列宁确定和建构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对照、比较,必然会产生出由中国人来理解在文本中存在的马克思哲学与在教科书中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区别的真实性来。
实际上,芦苇网友的认为:“在我们用最简洁的方式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三个不同概念的来历、区别与联系之后,让我们暂且不管这三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理论,其‘科学’性究竟体现在哪些地方、哪些具体的理论之中,让我们先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画一幅中文版的逻辑地图”是虚假的。因为在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是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确定和建构的抽象理念,以及“列宁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等的抽象理念,都是在文本中存在着的马克思恩格斯共同阐明的见解在批判、揭露的复活。而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创新的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实践着的成功经验才是在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阐明”他们“的见解”在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创立的马克思哲学是“马克思的世界观”、“马克思的历史观”运用“马克思的辩证法”的运用原理和运用方法的展现。这可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改革开放、创新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和现实而存在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在印证着:只有“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寻找“现实的事物”去“改变现存的事物”,并从“两个联系”即“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和“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来证明在“改变现存的事物”,是不是现实的(是不是先进的),才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的现实前提。
然而,芦苇网友在说的:“把一张白纸三等分,用黑色字体写成的是‘马列’的‘资本主义’,它处在整张地图的最下部;用灰色字体写成的是‘马列’的‘社会主义’,它处在整张地图的正中部;用红色字体写成的是‘马列’的‘共产主义’, 它处在整张地图的最上部。箭头相北,把它标注在整张地图的右上角。这就是我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所画的中文版的逻辑地图”的实质——是虚假论。因为无论在谈论什么样的“主义”,而一旦脱离了在现实中存在的来实现社会的发展和实现人民生活的提高的这个现实前提,就都是在想像中论虚假的“主义”,论这样的“主义”对社会来说、对人民来说——哪又有什么现实作用呢?
六
我们之所能《揭穿“马列”主义里存在的秘密》,那是从两个前提来揭穿。第一个前提是通过深读细研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阐明”他们“的见解”是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创立的是“现实的理念”。而且马恩是在用“现实的理念”来展开批判“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的“抽象理念”;第二个前提是从促进社会发展和推动历史进程的源泉的动力,发现“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都是列宁确定和建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是复活了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的说教范式,这种哲学体系既与在现实中存在的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不符,也与在历史过程中存在的推动历史进程的源泉不符,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既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复活,同时这种体系也违背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的一般规律。
因为在现实中存在的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真实存在,那决不是在“哲学基本问题”的“抽象形式”的“抽象内容”能实现的,而是在“现实世界”的“现实存在”的基本问题的“现实形式”的“现实内容”来实现的。因为在现实中存在的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真实存在,那决不是在解释“哲学基本问题”的承认、回答的特性能实现的,而是由现实生活着的“现实的人”在自己的生活时空里去不间断地寻找在“现实的物质前提”中存在的“物质基础”的“物质条件”的各种“物质要素”来展开“改变现存的事物”来实现的。然而,这些在括号里的概念才是马克思哲学的原生理论的原生概念。这些原生理论的原生概念是马克思的早期文本的思想前提。同时,也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同阐明”他们“的见解”的基础理论的现实前提。这就是我们能《揭穿在“马列”主义里存在的秘密》在理论问题的一个重大发现。
实际上,马克思哲学的早期著作,是在建构“现实的理念”在批判“抽象的理念”不是真实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真实存在,而是虚假存在。因此,“现实的理念”与“抽象的理念”是在确定什么是先进、什么是落后,以及是在确立什么是革命,什么是反革命的“现实前提”和“抽象前提”的本质区别。
比如说,马克思学说的“现实理念”那是真实反映在现实中存在的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推动人类历史的进程的源泉的动力,然而“抽象理念”却是确立用一般概念来定义“先进”和“落后”、是在确立一般概念的“革命”和“反革命”就是虚假的即不是真实的。下面我们从在现实中存在的“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革命”与“反革命”的“现实的理念”与“抽象的理念”的“真实存在”与“虚假存在”的本质区别。
首先,我们来看看列宁在1908年4月在发表一篇《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参见《列宁选集》95年第3版,第2卷,第1- 9页。以下在引用列宁的都出于这篇)文章,那是在将“马克思的学说”用“抽象理念”来展开立论的阐述。列宁在认为:
“马克思的学说直接为教育和组织现代社会的先进阶级服务,指出这一阶级的任务,并且证明现代制度由于经济的发展必然要被新的制度所代替,因此这一学说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我们从列宁这段在阐述的“教育和组织现代社会”决不在现实中存在的“现实理念”,而是在想像中存在的“抽象理念”来确立“先进阶级服务”。那么,为什么说列宁确立的“先进阶级服务”的“直接为教育和组织”是在想像中存在的虚假存在呢?因为在现实中存在的“现代社会”那是从“生产工具”的发明在改变着现存的“生产关系”的过程在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推动历史的进程,决不是从“直接为教育和组织”其“先进阶级”能产生出“现代社会”。实际上,在现实中存在的“现实的理念”只有将“教育和组织”将劳动者的积极性发挥在不断地去改变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之后,这才有其“现代社会的先进”生产方式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理当说,这是在现实中存在的唯一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方向和途径。
可是,列宁却将“马克思的学说”而曲解成是“直接为教育和组织为现代社会的先进阶级服务,指出这一阶级的任务”的实质,只能是在想像中存在的“先进阶级服务”,而不是在现实中存在的“先进阶级服务”。
理当说,真正的“马克思的学说”是在《共产党宣言》在阐明的学说。那么,《共产党宣言》是不是在“直接为教育和组织现代社会的先进阶级服务”?
实际上,真正的“马克思的学说”那是从在现实中存在的生产力所生产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的物质生活来论阶级斗争。因此,真正的“马克思的学说”那是决不会从在现实中存在的生产方式还只是处在手工业状态来确立一个“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因为在手工业社会里是不会有“资产阶级”的。因此,真正的“马克思的学说”也就决不会在手工业状态来确立一个“先进阶级服务”来“指出这一阶级的任务”是要在手工业状态的社会中去建立“新的制度”来“代替”刚进入蒸汽机生产力的“现代制度”。
诚然,真正的“马克思的学说”那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即“一刻也不离开现实”来理解、来确认什么是“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革命”与“反革命”。也就是说,真正的“马克思的学说”决不是从在想像中存在的来论某个“阶级”是“先进的”与“落后的”对立,也更不会从在想像中存在的来论某个“阶级”是“革命的”与“反革命的”对置。真正的“马克思的学说”那是从促进和推动其“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的“经常发生变革”来持续社会的发展,来加快历史进程的进步。并以此来确定什么是先进的与落后的,什么是正确与错误、什么是革命与反革命。那么,以下请大家看看《共产党宣言》是不是这样论述什么是先进的。马恩是从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认为:
“资产阶级如果不使生产工具经常发生变革,从而不使生产关系,亦即不使全部社会关系经常发生变革,就不能生存下去。相反,过去一切工业阶级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却是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生产中经常不断的变革,一切社会关系的接连不断的震荡,恒久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各个时代的地方。一切陈旧生锈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见解和观点,都垮了;而一切新生产的关系,也都等不到固定下来就变为陈旧了。一切等级制的和停滞的东西都消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于是人们最后也就只好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生活处境和自己的相互关系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69页)。
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的学说”在考察十九世纪的英国大工业发展在促进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推动人类历史的进程的真实存在而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只有“使生产工具经常发生变革”、只有“使生产关系”即“全部社会关系经常发生变革”,这才是在现实中存在的促进社会发展和推动历史进步的源泉的动力。
那么,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一文,又是这样地在向世人表述:“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的区别呢?以下请大家看看列宁是不是从在想像中存在的论:
“对马克思学说的这种‘修正’的真正的阶级意义是什么,这无须加以说明,因为这是不说自明了。我们仅仅指出,在国际社会民主党中,普列汉诺夫是从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批判过修正主义者在这方面大肆散播的庸俗不堪的滥调的唯一马克思主义者。坚决地着重指出这一点现在尤其必要,因为现在有些人极其错误地企图以批判普列汉诺夫在策略上的机会主义为幌子来偷运陈腐反动的哲学垃圾。”
我们从列宁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对立的前提来看,显然是为取得政权为前提的。当然,列宁在人类的二十世纪初的这个阶段的社会状况来为取得无产阶级政权的前提那是十分科学的、也是正确的,而且也的确起到了推动“资产阶级社会”只有不断地改变生产工具来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这才保住了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不被消灭,这说是“十月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的巨大作用。但是,列宁的“马克思的学说”必竟不是真正的“马克思的学说”。而且列宁的“马克思主义”也不是马克思的主张、而是列宁的主张。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决不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方向和途径,相反地,当人类进入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之后,人类再也不可用推翻政权的暴力方式来改变不是现实的政治制度,而只能采取不间断地“改变现存的事物”来促进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才是唯一的方向和途径。因此,列宁在界定“普列汉诺夫从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批判过修正主义者”而说成是“唯一马克思主义者”就只能是某个阶段的现实,而不是一切时代的现实。然而,我们从这段论述来看,是列宁将普列汉诺夫的“辩证唯物主义”界定成是“彻底”的,这才是导致“辩证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体系的根源。
同时,列宁在确定“极其错误”那是建立在“陈腐反动”为根据的。实际上,“陈腐反动”与“极其错误”都需要一个前提来证明的,可是列宁却是将“陈腐反动的哲学垃圾”当做是“极其错误”的前提,这种确定什么是“修正主义”的方法只会造成对“错误”的界定的误以为的曲解、歪曲。因此,列宁的思想前提就不是马克思的思想前提。
实际上,真正的“马克思的学说”的认知前提,那是从在现实中存在的促进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现实前提来考证的。所以,真正的“马克思的学说”在阐述《共产党宣言》就有一个著名的界定在认为: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那么,真正的“马克思学说”为什么认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呢?这就要从真正的“马克思的学说”的认知前提来理解、来确认。实际上,真正的“马克思的学说”的认知前提是在现实中存在的“现实形式”即“现存事物”和“现实事物”的“现实关系”,而不是在想像中存在的“抽象形式”即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主体和客体的“抽象关系”。这就是在文本中存在的“马克思的学说”与在教科书中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知前提的本质区别。因为“资产阶级”在改变手工业生产力的这个历史阶段“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那么真正的“马克思的学说”的革命前提不是相对“阶级”而论,而是相对“生产工具”在对“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的前提而论,这才是“马克思学说”的确是革命的基本特征。因为人类只有从对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来界定革命,才是对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而唯一有其现实作用。
那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又为什么提出要推翻“资产阶级社会”呢?因为马克思在观察英国大工业的现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的现实现状:
“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增长到这种关系所不能容忍的地步,资产阶级的关系 已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当生产力一开始 突破这种障碍的时候,就使整个 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状态,就使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的存在 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 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们本身 所造成的财富了。”(同上卷,第472页)。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学说”那是从在现实中存在的能促进社会发展和推动历史进步的现实前提,来界定什么是“落后”,什么是“先进”。换言之,真正的“马克思学说”那决不是相对某个阶级来界定或确立什么是“革命”、什么是“反革命”;什么是“先进”、什么是“落后”。因此,真正的“马克思的学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创新”、“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前提才是一脉相承的。实际上,在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抽象前提”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抽象前提”那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研究室在《揭穿在“马列”主义里的秘密》存在的真相和事实。实际上,由于列宁的思想前提是从哲学基本问题的抽象形式作为出发点的,所以列宁也就在《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一文而认为:
“官方教授按官方意图讲授资产阶级的科学和哲学,是为了愚弄那些出身于有产阶级的青年,为了‘训练’他们去反对内外敌人,关于这种科学和哲学没有什么可说的。这种科学对马克思主义连听都不愿听,就宣布马克思主义已经被驳倒,已经被消灭。无论是借驳斥社会主义来猎取名利的青年学者,或者是死抱住各种陈腐‘体系’的遗教不放的龙钟老朽,都同样卖力地攻击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工人的传播和扎根,必然使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攻击更加频繁、更加剧烈,而马克思主义每次被官方的科学‘消灭’之后,却愈加巩固、愈加坚强,愈加生气勃勃了。”
然而,在现实中存在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革命与反革命的认知前提,理当是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的这两个现实前提来确定才是现实的。那么在现实中存在的“科学和哲学”怎能用一个“资产阶级”来确认就是“愚弄”的呢?难道说,人类不是生存在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的现实吗?实际上,生活在现实的人们都看得到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是真正的现实财富。怎么能将“科学和哲学”看做是“训练”——“他们去反对内外敌人”了呢?这能是在现实中存在的“科学和哲学”吗?难道说,当下人类过上现代化生活的方式和水平是通过“为了‘训练’他们去反对内外敌人”而实现的?决不是的,而是在发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才是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唯一途径。那么,既然列宁是在批判那些“死抱住各种陈腐‘体系’的遗教不放的龙钟老朽”来“卖力地攻击马克思”,那么现在中国人通过本国文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书信、文章、著作的深读细研而考证: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从认知前提到实践前提都是马克思批判、揭露的复活,那么相信列宁如果活着的话也是允许来纠正的,因为列宁是在世界上最崇敬、最推荐“马克思的学说”的伟人。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的认知前提来看:列宁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工人的传播和扎根”的是“抽象理念”。实际上,真正地能解决实现“最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那不是“抽象理念”,而是“现实理念”才能实现。
实际上,“抽象理念”那是相对“夺取政权”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现实理念”是相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改革开放、创新和科学发展观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夺取政权”只能实现一次,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才是长期永恒地去实现。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邮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0714-732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