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式重构


从“积件式写作”,到“个性化改写”,再到“创造性重构”,完成一次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束意味着新的循环的开始,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其中任两个阶段之间也存在着一个不断往返的过程,阶段与阶段之间不一定能划分得十分清楚。每一个阶段都可能包含与外界的交流协作,与外界发生频繁的输入与输出联系。如果我们把网络看作虚拟的知识银行,把博客看作个人在网络知识银行中的账户,那么,最初的积件式写作就像往自己的个人账户“零存”的过程,而最后的创造性重构则是一个“整取”的过程。

前面描述的是个人意义建构的过程,个人意义建构还需要达致社会化意义建构。这个过程也必须通过互动交流来实现,而网络则为这种互动交流提供了充分的便利。对于社会整体知识体系来说,每一个人的独创性意义建构都是一个新的知识片段,在相互碰撞中或被社会整体知识体系所吸纳,或暂时被社会整体知识体系排斥在外而游离。而无数个人知识的创新,最终将导致社会整体知识体系的创新,其过程也类似于个人意义建构过程。不同的是,社会整体知识体系的创新需要更长的时间。

对意义建构与知识创新的有效性的检验来自实践,也就是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应用是伴随着知识的产生而进行的,它对知识进行检验,促进我们的意义建构以及修正错误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