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飞涨与银行加息


            面对日本的前车之鉴,教训不在汇率是否升值,而是央行控制资金流动性的决心。中国生产力提高的速度,收入增长的速度远较世界其他国家更快。随着国力的增强,汇率升值是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名义汇率受到人为干预无法实现升值时,汇率便以实际汇率形式升值。工资上涨、通胀升温都是实际汇率升值的表现,不过资产升值永远是实际汇率升值的主旋律。如果政府、央行对此不加以限制,任由热钱横行、房地产泡沫蔓延,即使不出现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升值,中国仍可能面临日本经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困境

  这段话说得很明白,按经济规律办事,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贸易摩擦、房地产泡沫、低水平重复建设、污染加剧、内需不足、贫富差距加大、潜在能源危机、人民币升值压力。。。

  其实一系列的问题我们早都发现了,就是措施实施起来不大奏效,手段不够坚决,落实不到位。

  中国的过高的投资率、对外依存度、外汇储备、基尼系数、城镇与农村收入比等等几乎无一不在上升。中国的各项效率指标并无明显改善。中国的局部房地产泡沫并未得到根本控制。中国目前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不是抑制通货膨胀、降低经济增长速度,而是控制投资的增长速度,防止资产泡沫的出现和发展

  国民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四大突出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些矛盾表现得更加明显,除了就业、“三农”、资源约束等老情况、老问题之外,四方面的趋势非常令人不安。

  一是政府、市场、企业关系僵化。1998年以来,两次宏观调控的成效是明显的,虽然市场万能的观点已经过时,通过政府干预弥补市场缺陷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合理方案,但是政府与市场关系过于密切,必然影响市场本身机制的有效健康运转。

  二是内需物化。投资与消费的关系越来越失衡。投资率一路走高,与其相对应,消费的动力越来越弱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固定资产总额的比例关系自2002年发生逆转以来,二者的差距迅速扩大。

  三是利用外需模式老化。对外经贸工作要以质取胜的口号喊了多年,然而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外贸还是外资,都没摆脱以量充质的老路子。

  四是国民经济负债经营风险显性化。从微观看,企业债务黑洞越来越大,仅揭露出来的部分上市公司的亏欠动辄几十亿元甚至几百亿元;个人教育、医疗的隐性债务压力沉重,上不了学、看不起病的现象比比皆是。从宏观看,一方面,金融债务惊人。另一方面,财政债务沉疴难返。

  其实早在2003年12月张汉林指出,加入世贸的中国经济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不但与欧盟国家存在摩擦,与印度、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随着中国贸易地位上升,摩擦是自然而然的,但要避免贸易摩擦政治化倾向。

  二是中国与周边及主要贸易国家的经贸关系正在发生变化,企业应该及早应对。

  三是在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同时,消极影响不容低估。中国应该思考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产生的利益究竟有多大?是不是真的有利益?

  中国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不断增加,随着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演变,应该减少资源产品出口,注重能源安全,为将来的发展作储备。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顺差不断增加,从中获得的综合利益应当重视,注重研究宏观与微观的经济利益关系。农产品贸易顺差很大,但中国农业竞争力依然很脆弱,应当建立农产品海外分销体系,从战略高度重视农业竞争力的提高。

  低水平重复建设抬头,为将来产生更多贸易摩擦埋下了隐忧。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客观规划本地区的产业结构,避免重复建设。在反倾销预警中,投资预警至关重要。中国服务业贸易发展滞后于制造业,服务业投资也远远少于制造业,但创造的就业却比制造业多。中国应当将重点放在农业和服务业发展上,保证中国的就业安全。目前服务业的税赋较高,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应当加快三级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服务业的比重。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2005年就说过,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和进出口贸易不平衡是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

  传统上,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经济增长速度、就业、通货膨胀和汇率。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货币政策还经常被用于调整经济结构。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过多。许多目标是相互冲突的,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往往就不得不牺牲其它目标。在当前形势下,中国货币政策的最主要目标应该是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调整经济结构)。而中国货币政策目标中对实现这一目标掣肘作用最大另一政策目标是汇率稳定。一方面,为了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央行必须抑制货币、信贷的增长速度,适当提高利率水平。另一方面,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央行则必须不断干预外汇市场,而这种干预必然导致基础货币的扩张。

  大量无效的建设导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现有不良资产约2.8万亿元,以2003年9月的数据计算,不良资产占全部贷款的28.68%。从不良资产占GDP的比例分析,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16,694亿元,以此计算,2003年底国有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总额占GDP的23.99% 。这几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剥离银行坏账,虽大有好转,但还是很高,并且还不很稳定。而导致日本经济衰退的日本银行坏账最高才占了日本GDP的8%。

  再说人民利息,从1996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七次下调人民币利率,但并没有使储蓄率降低,储蓄总额去年更是达到了16万亿之多、增速放缓,但增加总量还是达到2万亿之多。这两年各国都在连续加息,而央行谨小慎微,加息一次,迟迟不敢进一步加息,直到今年两会结束才加息。

  中国低廉的资金使低造就了一派繁荣的景象,但繁荣景象掩盖不了一系列危机,只有有效率、有质量的经济活动才是可持续的、可取的。

  高利率可以抑制低层次的无效出口,我们出口两亿件衬衫才换回一架波音,但是利润却不敌人家一个零头,而且污染独自留给了自己,利润还不够治理污染的费用,而且还落了个名不副实的贸易顺差,回过头让人家逼着你升值货币,这种无效的经济活动,我们要它何用?是你付给工人的工资高吗?你的工人劳保条件增高了吗?如果管理者鼓励这种经济贸易,就是不作为,就是失职。

  有人害怕加息导致国际资本流入加剧,从而加大了汇率升值压力,坐等升值之利。但是如果你贸易结构健康,内需增速明显加大,产业结构合理,人民币升值的方面就不会很被动,人民币肯定是要升值的,这是不可逆转的,只要不被动、不被别人左右,只要是可控的,就不会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