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项:硬学习力修炼
大家知道,登山之人必须备足登山所需要的装备、行头。比如,登山之前有足够睡眠以贮存体能,并备好保护身体的衣服鞋子,补充体能的饮品食物,攀岩所需要的绳索手套等等。这些都是登山的硬件。不具备这些硬件,登山就会变得非常艰苦,功亏一篑,半途而废,无功而返,也就不足为奇。学习也是一样,需要备足硬件,形成硬学习力。
在写作关于学习力修炼的文章之前,我曾从注意力与学习力、意志力与学习力、内省力与学习力、想象力与学习力、思考力与学习力、阅读力与学习力、记忆力与学习力、写作力与学习力、创造力与学习力、领导力与学习力等10个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其中,注意力、想象力、思考力、阅读力、记忆力、写作力都是学习力的硬件。
在稍早之前,作者曾写作了《学习力六次大提速》一文。文中提出,至今为止,人类经历了六次学习力大提速。第一次是语言的产生,第二次是文字的产生,第三次是纸的创制,第四次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第五次是义务教育体制建立,第六次是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与六次学习力大提速相对应,我以为,学习力修炼需要“过五关”:语言关、文字关、阅读关、学历关和电脑关。
第一关:语言关。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思想交流的基本工具,学习的基本工具。语言诞生距今已有5-6万年,目前,人类语言仍在发展变化之中。在登山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与同伴进行语言交流。因语言交流不畅,常引起不必要误会,进而成为提升学习力不可忽视的突出问题。因此,学习力修炼的“第一关”,就是强化语言修炼,过好“语言关”。首先,要掌握好母语,解决“能说会道”的问题,保障在母语语境下实现思想交流顺畅。其次,能够掌握1-2门外语,最好能够熟练掌握1门世界主流语种,以便进行跨国、跨语种、跨文化的思想交流,实现学习的国际化、全球化。所谓“全球视野”,所谓“地球村”,都以跨国、跨语种、跨文化学习为根基。
第二关:文字关。文字承载着历史信息。文字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汉字的历史较短,但少说也有3000多年历史。在人类发展进步过程中,文字“与时俱进”,不断演变,不断发展,日趋成熟。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字内涵有所不同。可以说一部文字史就是一部文化史,一部发展史。特别是汉字,其发展演变是知识进化的写照。我们觉得古文难读,原因是中国文化成熟较早,在书写成本挤压下,古人善写“节字型”文章,用最简略语言以表述最深邃的思想内涵。我们的先辈为一个字赋予多种思想内涵,需要我们仔细品味,注意甄别,搞清楚每一处的真实含义。切不可粗枝大叶,望文生义,因文害义。西方语系的文字变化,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特质。通过扎实的文字功底,过好“文字关”,解决好“能读会写”的问题,以读促写,以写带学。
第三关:阅读关。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学习、我们登山,并非在荒山野岭,一座座山峰都留有先辈们攀登的印记。先辈们留下印记,是后来人攀登的向导,也是阶梯。这个阶梯就是书籍。“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习就是攀登这个阶梯。可以说,我们踏着先辈修筑的阶梯,登山显得轻松许多。后来的登山者,必须过好“阅读关”,有足够的阅读,才能攀登得更高、更远。值得指出,并非有山的地方都有“阶梯”,也并非所有“阶梯”都有效。因此,还需要读好“无字书”,防止“读死书”、“死读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各种媒介综合阅读比2009年增加5.1个百分点。其中,图书阅读增长4.4%,报纸阅读增长14.6%,期刊阅读增长2.9%,数字化阅读增长33.3%。中国国民人均全年阅读图书4.5册,韩国11册,日本40册,美国75册,犹太人75册。
第四关:学历关。这里所说的“学历关”,是指人人需要接受必要的学历教育。进入工业化时代,西方国家率先推行了义务教育体制,由此教育进入寻常百姓家,人类学习迈向新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学历教育遭到“诟病”。但是,我坚定地认为,学历教育是提升学习力的“高速公路”、“快速干道”,人人需要接受必要的学历教育,过好“学历关”。学历教育比较好地解决了通用知识的规模化供给问题,而通用知识是专用知识的基础,在获得必要的通用知识后再获取专用知识相对比较容易。学历不等于学力,但学历是学力的基础。没有学历很难谈得上学力。在知识经济社会,高中是最基本、最起码的学历。因此,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推行12年义务教育体制。
第五关:电脑关。计算机和网络是20世纪最重大发明,目前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在20世纪80年代文盲的定义是“不识字的人”,到90年代文盲的定义是“不会使用计算机的人”,进入21世纪文盲的定义则是“不会使用计算机学习的人”。21世纪的学习,是计算机学习,是网络学习,是信息化学习,也是无纸质阅读,无纸质学习时代。学习力修炼必须过好计算机和网络关。计算机是人的外脑,网络联系着世界,人-计算机-网络联系在一起,推动学习力进入“超高速时代”。
上述学习力“过五关”,也是学习力的五重境界。每过一关都是一重境界,一番天地。要顺利“过五关”,还需要“三硬”做保障。(1)硬投入。时间是修炼学习力的“硬资源”。学业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间利用。要学会时间管理,既要投入时间,更要挖掘时间潜力,克服“没时间学”思想误区,提倡“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学与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坚持学以致用,用以治学,学用结合,就会“两促进”、“两不误”。(2)硬功夫。学习是硬功夫、苦功夫,偷懒不得,漂浮不得,急躁不得,必须脚踏实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不断积累,不断深化。学习的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学业精进在于勤奋刻苦。要有“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学习精神,克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涣散习气。(3)硬骨头。知识如山,最精华、最珍贵的东西,在大山深处,要想获得,就必须翻山越岭,勤学苦练,博览多闻,不畏艰难险阻,深入高山大川。只有深入才能浅出,只有博取广收,才能取精用弘。如果只是漂浮在表面,游走在边缘,所学到的永远只能是肤浅的知识皮毛。
(注:本文是《学习力五项修炼》一文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软学习力、第四部分巧学习力、第五部分创新学习力敬请期待)
学习力修炼之二:硬学习力
评论
编辑推荐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