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经济学依据的三大经济规律


  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各个经济学家总结了很多,这些规律或真或假,每个学者的看法各不相同。共赢经济学理论所依据是大家都基本上认可,没有异议的三大市场经济规律及三大推论和一个市场经济前提条件。三大市场基本规律和市场经济前提条件就是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个人利益最大化、价值规律(供求定律)三大规律和自由平等竞争原则这个前提条件。

  一、三大市场经济规律

  1、边际效益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也称边际效益递减法则、边际贡献递减。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换句话,就是虽然其产出总量是递增的,但是其二阶导数为负,使得其增长速度不断变慢,使得其最终趋于峰值,并有可能衰退,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当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的总数量越来越多时,其新增加的最后一单位物品的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即边际效用)通常会呈现越来越少的现象(递减),称之边际效用递减法则。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无处不在,经济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

  2、个人利益最大化

  个人利益最大化是指一个人在符合法律道德并不影响他人利益的基础上,综合各种因素选择自己能得到最大利益或者最符合自己利益的情况的行为。当然这里的个人最大利益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是人类利益的总和。每一个对于各种财富(包括物质和精神财富)感知价值是不同的,对于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来说,老百姓对其肯定比给他金山银山都重要。对于道德低下的人来说,可以要钱不要脸。尽管每个人对各种财富感知不同,但是每个人都在追求自身最大利益。就是我自己所有行为也是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我寒窗苦读、见义勇为、笔耕不缀,在金钱和地位方面无所求,这些都是我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做出的选择,因为我认为其最大利益就是通过自己思考和行为改变世界。

  3、价值规律(供求定律)

  价值规律与供求定律分别是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尽管价值规律表达和供求定律的表达有所不同,但是两个规律内容本质是一致的,所以这里就把这两个规律统一为一个规律介绍。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

  供求定律: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升;当需求小于供给时,价格下降。需求的变动方向与均衡价格变动方向相同;供给的变动方向与均衡价格变动方向相反。

  在产权清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当某种商品的供给超过需求时,商品的价格就会跌到价值以下。当某种商品的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时,价格就会上升到价值以上。当商品价格高于价值的时候,从事那种商品生产可以获得较大的收益,必然导致那种商品生产的扩大和供应量的增加。而随着市场上商品供应量的增加,商品的价格就要下跌,逐渐与价值接近。同样地,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的时候,从事那种商品生产获利降低,甚至无利可图,必然导致生产缩小和供应减少,促使价格回升,价格与价值接近或者超过价值。价格虽然涨落不定,但价格的涨落总是环绕着一个中心来进行的,这个中心就是商品的价值。同时,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影响商品价值的变化。供应规律告诉我们:一种商品由不同生产成本商家供应,商品的销售价格决定了市场的供应数量,在这个数量点上所有商品的平均成本加市场利润就是商品的价值。需求规律告诉我们:一种商品的需求也是不同承受力的消费者或者客户的集合,商品价格高需求就会减少。商品供应曲线会因为企业技术进步而向右移动,这时候该商品的价值会下降。商品的需求曲线会因为人们收入变化和价值预期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收入和价值预期提高,需求曲线就会右上移动,此时供需平衡时,商品的价值会提高,反之商品价值会下降。

  二、三大市场经济规律的的重要推论

  根据这三大市场规律还可以推导出竞争规律、平均利润率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重要规律。因为对这些规律理解不同,在经济学界又形成了各种不同经济学理论体系。

  1、竞争规律

  竞争规律是指商品经济中各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为了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互相争取有利的投资场所和销售条件的客观必然性。因为个人利益最大化规律存在,人们就会选择获得市场上利润最高商品进行投资、生产和销售。人们的这种选择就必然造成竞争,竞争就会产生如下作用:

  第一,实现产品的价值与市场价格。商品的价值是在竞争即市场上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消耗比较中实现的,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在现实上了解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一个新的产品的价值也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第二,促使各种商品生产实现优胜劣汰,不仅能够促进资源的最佳配置,而且实现了市场的新陈代谢。通过优胜劣汰,产业结构得到最迅速、最有效、最彻底的调整,促进社会经济更加迅速的、合理的发展。第三,竞争能够推动社会技术进步,推动企业创新。

  2、平均利润率规律

  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存在以竞争为前提,于是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便有着不同的利润率。资本有机构成高和周转速度慢的部门,利润率比较低;资本有机构成低和周转速度快的部门,其利润率则比较高。在个人利益最大化规律的驱动下,人们总是把资本由利润率较低的部门转移到较高的部门。都必然要得到等量利润,那些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产品数量大大增加,供给超过需求,价格下降,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利润率也随之下降。原先利润率较低的部门,使各个生产部门的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由于资本退出,生产量减少,供给少于需求,价格上涨,利润率也随之提高。这种由资本在各部门间流动所引起的价格涨落和利润率的提高和降低会互相均衡,使不同的利润率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

  3、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

  三、关于自由平等市场竞争规则

  从理论上讲,市场经济三大规律及其三大推论就可以引导国民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但是现实世界中,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现在更是面临一个已经持续了4年,还看不到尽头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为什么呢?难道是市场经济的三大规律及其推论都失灵了吗?显然不是,这些规律就跟万有引力定律、量子力学定律、相对论、能量守恒定律等自然规律一样随时随地发挥作用。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因为现实中,破坏了这些经济规律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结果这些规律把经济发展引向了人们期望的反面,这个前提就是自由平等竞争规则。只有在自由平等竞争规则的前提下,才能引导社会经济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否则就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就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经济规律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外部性、自然垄断、解决信息不对称、分配不公等方面失灵进行分析,论证这些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在缺乏自由平等竞争规则下引导经济社会发展走向人们期望反面的。

  1、关于公共产品的市场失灵

  首先,真正的符合公共产品定义的产品是不存在,就是最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的国防,也不是完全符合公共产品的定义。比如我们需保护海外华侨,我们就需要增加国防成本。其次,市场机制在这些领域一直发挥着作用,在我国由于一些所谓的公共产品供应领域的制度和政策设计水平低下,市场机制就导致相关领域浪费和腐败非常严重。比如负责治安安全的公安系统,各个地方的公安部门与黄赌毒分赃现象都非常普遍。在国防、治安安全、防洪排涝、教育、卫生、养老、住房、自来水供应等公共领域由于政府政策制度设计存在严重的缺陷,结果人们遵循市场机制的规律行动,结果却得到了很坏的结果。比如由于医药卫生体制的价格管制政策设计的缺陷,其领域相关人员遵循市场机制运行规律行事,结果导致了看病难看病贵。导致了这些不良结果不是市场经济规律在这些领域失灵,而是政府没有设计出一个能够产生好的结果的制度体制。

  2、关于外部性的市场失灵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外部性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政府必须承担管制负外部外部性,经营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事业。但是实际上政府只需要管制负外部性,对于所谓具有正外部的公共事业,只需要政府提供资金,具体服务完全可以通过创新体制机制由市场提供。政府提供资金也是源于人生来平等,每个人应该平等享受一些自然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而不是这种行为具有正外部性。再者外部经济是普遍存在的,企业并不需要需要政府补偿,他们就直接可以从出售商品或服务时收回成本,比如蜜农的蜜蜂采蜜的同时可以帮助农业企业植物传授花粉,并不需要政府对蜜农给予补贴。对于负外部性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负外部性问题可以由政府直接禁止管制,但是政府制定和执行合适的制度,否则,市场经济规律会让监管部门与被监管人之间形成分赃制。

  3、关于垄断的市场失灵

  由于规模经济性的作用, 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所决定的市场由一个或数个卖者垄断的所谓自然垄断行业,都是因为政府受到计划经济思维的束缚和传统西方经济学的垄断理论的误导,政府制定了一些禁止竞争的政策,保护保垄断造成的。像供气、供电、供水、有线电视、电信、公路、铁路、港口、农村排灌系统等所谓自然垄断行业,初看起来,都是天然垄断,在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城市建一套供气、供电、供水、电信等管线系统,两套管线系统都太浪费了。但是实际上建立两套管线系统可以增加人民福利,并且本来这些管线系统可以交叉经营,形成相互竞争。供气、供水、供热等完全可以让他们进入对方的经营领域经营,这样就可以形成三套供气、供水、供热管线系统。还有,经济规模实际上是一个与科学技术、管理水平等相关的函数,不是越大越好,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规模不经济。

  4、关于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失灵

  最常见信息不对称现象就是:交易主体的一方(往往是卖方)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使交易的另一方陷入不确定的环境中。尤其是在最终消费品市场上,消费者对商品不具有充分知识时,往往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对于普通商品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实际上有一套消除不对称机制,这个机制就是市场竞争规律,市场的竞争对手使得卖方并不能占据多少优势,最后也只能取得市场的平均利润。实际上,交易中买卖双方的信息完全对称,那么卖方的利益一定会受到侵害,得不到合理的利润,因为主动决策权在于买方。只有一种信息不对称需要政府给予管制,那就是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5、关于收入公平中的市场失灵

  西方国家和我国的经济经常出现经济波动和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及与此相关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等现象是市场机制的错吗?其实都是由于政府政策法规存在问题造成的。首先市场机制导致分配不公是由于现行政策法律关于资源占用享用方面规定造成了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占用的不同造成的。其次经济波动和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及与此相关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等现象的出现都在于收入分配不公。还有前面讲过的由于政府制度设计执行不当,导致了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分配不公等问题,这些问题存在又引起了分配不公。因此,从天赋人权的角度讲,每个人应该平均享受各种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权利。怎么才能体现这种权利呢?就是政府通过征收资源税让多占用资源的人向少占用资源的人支付对价,再以社会保障的方式向每个人发放。当前反映出稀缺性的资源包括房地产、墓地、煤炭、石油等矿产。由于土地紧缺,导致房地产建筑用地紧缺、墓地紧缺,加上政府管制不当,使得这些行业垄断严重,这些行业价格高居不下。关键是政府正确发挥资源税的作用,让市场经济规律变稀缺资源为充足资源。

  四、共赢经济学理论的提出

  什么共赢经济学理论?共赢经济学理论就以进一步探索理解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个人利益最大化、价值规律(供求定律)三大规律及其三大推论,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探索其他经济发展的规律,寻找制定能够让这些规律引导经济社会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的自由平等竞争规则的理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