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地里的春天


  在《春天的故事》唱响中国的时候,深圳曾以七天一层楼的进度向我们展示了未来的生活——“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随后,如火如荼的城市化建设席卷了中国,征地和拆迁、信息产业和房地产、能源和汽车等等相继成为媒体的宠儿、经济的焦点。而在经历了中关村的创业和成功后,IT达人周竹本却惊奇的发现,这座自己奋斗了10年的都市,依然没有做好迎接他和其家人的准备,于是,回归土地、建设属于自己的家园,成为了他唯一可以期待的梦想。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厌倦官场的虚伪与势利,最终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田园风光——归隐山林,一直是中国士大夫“穷则独善其身”的归宿,而并非自己创建理想国度的开始。而从中关村的科技创业园离职的周竹本,到广西的一个监狱农场,租种300亩地,开始了从代码编程的工程师到种植玉米、西瓜的农业商人的转变,我想,他不是以此来感叹世风日下、愤世嫉俗,而是经过理性思考,希望能在农业领域完成自己的二次创业,将一个正在破败和衰退的农村,建设成为一个现代人向往的农业庄园。毕竟,桃花源中,尽管“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但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如果满是污染和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造成的“天坑”,恐怕,躲避末世的桃花源也难以成为人类最后的家园。

  所以,玉米地也需要经营和呵护,正如写字楼需要保洁和维修一样。开垦荒地、种植粮食,需要综合考虑人力成本、种子、化肥、农药,还有可能出现的天灾人祸,即便获得丰收,还要琢磨销路。无论是财务预算、人员管理,还是流程管理、仓储物流,这其中的难度和不可预测的风险,都远胜于IT行业。这也就难怪网易的丁磊一直在说要养猪,但却至今还未获得成功。工业的标准化、信息化和流程化,要想在农业中得以普及,还需要很长时间。

  对于周竹本来说,这次创业,收获更多的是,对中国广大民众和世风的了解。作为旅游城市的桂林,无论是农民进城卖菜,还是用牛车在市区搬运种子肥料,并不会因为影响市容而被追得满大街乱跑,但由此带来的,是这个城市高档住宅小区里孩子对农民的仇视,这一点,和京沪等大城市完全相反。在大都市中,都是城管将农民的驴车限制在4环以外(我刚来北京时还能在大使馆附近买到驴车上拉的苹果,近几年是无缘见到了),但学生却在学者和舆论的引导下,对农民有着深切的好感和同情。看来,城管确实不是将社会的矛盾焦点,由于分配不公、城乡差异造成的阶层分化,是无论哪一级政府部门都无法平衡的,无论在大都市还是小城镇,这都将是群体性事件爆发的主要原因。

  相对于去年轰轰烈烈的“逃离北上广”,今年,由于小城市更加注重“拼爹”,又掀起了一股回城的热潮。大城市的资金紧缺、住房高涨,所有这些矛盾都在面上,而小城市中,表面的平等和深层次的行政垄断,使得创业格外艰难。在周竹本三年的农业实践之后,他所租种的土地被政府征收为工业用地,无法续约,而以往从事的写字楼生涯,因为一批IT公司成功赴美上市,又一次向他开起了大门。所不同的是,现在的房价比起2007年,又高了许多。在这个技术和资本不断推动全社会的时代,农业的信息化和规模化无法得到重视,但是,这段与土地零距离的接触,对中国基层社会和民众的了解,对于周竹本而言,并不是拿着长矛去刺杀风车的疯狂之举,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乔布斯在返回苹果之前,投资皮克斯动画所获取的意外收获。玉米地里春天的努力,无论是以哪一种方式,都会让我们看到丰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