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美——“农村包围城市”的榜样
民族品牌“回城”的理由在哪里?
我们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民族品牌的回城之路——是否具有足够的理由支撑呢?
因为品牌的成长?年销量过数亿甚至十亿规模,已经称得上品牌巨无霸,也许,这足够支撑品牌回城需要付出的更大投入与更强支持?
消费者消费习惯已经改变?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人均收入仍然很低,且国人在消费品特别是奢侈消费品方面根深蒂固的“洋货好”思想仍难以改变。
我们再来看看一线市场,还有哪些民族品牌存在?
珀莱雅品牌的掌舵人方玉友如是说,“一般来说化妆品是三到五年淘汰一次,是一个轮回。我听说九七八年的品牌到03年已经淘汰光了,没剩下几个品牌;2003年崛起的品牌是不是到什么时候也要倒下去,这个话题很重要。它是六七年轮回一次,我们很担心,是不是要轮到我们?”
应该说,这些在回城路上或准备回城的品牌,都拥有卓越的领导者和良好的团队,也都有其不凡的战绩。从感情上而言,我们也希望“城里”能飘着民族品牌的旗帜,而不是“放眼一望全洋装”的尴尬。
“回城”别忘扎根“乡下”
有一个共识:化妆品专营店黄金十年已经过去!民族品牌的“回城”,似乎也在印证着这种共识,但我们也应看到“乡下”的更多变化:
三四级市场购买力持续攀升:国家对于农村农业农民的重视,出台相应的经济发展与减负措施,大量农民工进城对三四级市场的经济反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都在持续提升三四级市场的购买力。
商超下沉,成为日化品牌的又一终端选择:当一线市场日趋饱和,竞争越来越残酷,商超巨头们开始转战二、三级市场。以山东潍坊为例,2009年,沃尔玛与乐购相继在此开店。沃尔玛宣布将二三线城市作为2009年开店的重点,并推出小超市、浓缩性大卖场等新业态。2009年初,家乐福终于进驻河南郑州。而在2008年10月,外资企业开店审批权从国家商务部下放到省一级商务部,更加速了商超的下沉举动。
日化连锁超市深入发展:以屈臣氏为代表的日化连锁超市高速发展,并不断切入二三级市场。而且,2010年1月,屈臣氏与万达集团和中粮置业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全面进驻全国各地的万达广场和大悦城,并与其同步扩张。此前,大润发、沃尔玛、百盛等零售商也纷纷与专业商业地产商联姻。
这些,能够成日化品牌扎根“乡下”的支撑吗?
企业远景决定企业发展战略
民族日化品牌似乎有着一种宿命——消亡或被收购。羽西、小护士、大宝、丝宝......一连串耳熟能详的名字,成为资本运作中一个个沉甸甸的符号。
因此,似乎可以这样说,只有资本才能决定品牌的归属,也才最终决定了品牌的战略目标。或者说,“回城”是因为品牌梦想吗?还是最终成为资本运作的一个符号?这不得而知,但化妆品史上已经太多太多这样的案例。
也许,经营企业的最高境界不是经营百年企业,而是在合适的时候将其出手?
又或者品牌的归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让其承载梦想灿烂前行?
不管怎样,有了曾经的辉煌,已经足以支撑某个人、某个企业在化妆品史上的光辉地位。回城的结果如何并不能抹杀这种辉煌,也许真正成就了民族品牌的骄傲梦想与国际地位,也许成就了又一次资本运作的成功案例。
从1998年诞生后,虽然身为国际知名化妆品企业的品牌成员,泊美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如何打破这种僵局?2003年底,资生堂发布中国From EMKT.com.cn市场战略,计划在全中国设立化妆品专卖店(即以现有的化妆品专营店为基础设立品牌专卖店中店),其目标瞄准了当时正发力上升的化妆品专营店渠道。泊美作为这场“下乡”运动的中坚力量,成为资生堂纵横二三级市场良好的品牌利器并取得丰硕的市场成果。虽一开始仅有8个单品切入化妆品专营店,但资生堂良好的品牌背书、强大的品牌推广以及良好的终端服务能力,使以泊美为代表的“资生堂品牌军”获得了十分耀眼的市场表现。
然而2007年3月始,资生堂笔锋一转,把“泊美”推向了百货商场渠道——2007年3月,广州天河城百货正式接纳泊美专柜,由此拉开了泊美进军百货商场的号角。其时“泊美”进军百货商场的一个细节描写是:“汉口大洋百货的泊美专柜上柜两个多月来,引来泊美众多忠实顾客的光临。”“一些顾客一来就直接点名要一个面霜、隔离霜或者套装,俨然是泊美的老顾客。”
民族日化品牌的“回城”梦想
上海伽蓝集团董事长郑春影认为:“本土品牌与外资品牌真正的‘战场’在百货商场和KA大卖场,而不是专营店。本土品牌要想在专营店渠道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就必须跳出这一渠道,将中外品牌的战场引向外资品牌的大后方,就是商超渠道。”与其语言相对应的是品牌的回城举动——
2005年,自然堂开始开发商超专柜渠道,并成功进驻上海龙之梦购物中心、正大广场以及石家庄的北国益友。2009年开始,自然堂开始大规模拓展商超渠道。而在销售表现上,经过一番努力,商超销售已经占到其品牌销售总额的40%,并开设了约700家商超专柜。
不只是自然堂,丸美也有如此的梦想,甚至是广州的泉润(美植),也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转变,其在2010年5月22-25日的武汉全国代理商会议上,全面启动《2010年城市化计划书》,表示“坚定不移地推进品牌城市化发展策略”。
为何要“回城”?往大的方面来说,是因为民族品牌的崛起梦想,难道就只有外资能做一线市场吗?难道国产品牌就永远是“下里巴人”吗?他们当然希望能找到一个否定的答案。往小的方面说,是因为品牌需要提升,无论是形象还是销量,“回城”都是一条看起来铺满阳光的道路。
泊美“回城”的原因、手段与效果
民族品牌回城之举的结果现在还不能妄下结论,但泊美却能给我们很好的借鉴。
泊美为什么回城?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其一,泊美虽然从二三级市场撕开了中国市场的口子,但显然不是也不想做“二线品牌”,其背后拥有的“外资”背书,使其切入百货市场具有天然的品牌血统优势。其二,二三级市场专营店的份额渐趋饱和,新的市场增长成为一种渴望。其三,相对于专营店散而小量的销售局面,百货商场的专柜则呈现集中且产量的优势,且百货商场专柜能更好地提升品牌形象。
但是,“回城”显然不是轻率之举,特别是原有专营店渠道的销量与感情,都是泊美回城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于是“悠莱”横空而出,其“化妆品专营店专供品牌”的说法让专营店老板虽有抱怨却仍有希望。部分化妆品专营店则干脆撤下泊美而全力推荐悠莱。
历经三年努力,泊美的“回城之路”仍呈现发展不平衡的态势:泊美在百货与专卖店渠道销量占比上,百货占比30%左右,专卖店则占比60至70%,专卖店仍占主力销售地位;进驻百货以二三级市场为主,且很难占据化妆品区的中心位置(如厦门来雅百货,其良好位置被兰芝品牌夺走);虽有很多百货向其伸出“橄榄枝”,但资生堂却不得不为柜台成本而慎重考虑。凡此种种,都在为泊美的回城之路“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