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领跑新能源


  澳大利亚气候研究所智囊团的经济报告显示,中国在努力减少发电污染方面,走在世界前沿,仅次于英国。英国每吨碳排放成本29.30美元,中国14.20美元,美国5.10,日本3.10,澳大利亚1.70美元, 韩国70美分。

  2009年,中国投资清洁能源全球夺冠,达350亿美元,相比之下,英国110亿美元,美国180亿美元,日本则表示会在未来10年增长十倍。中国将在2011年前关闭100多家小煤电厂,报道称将减少碳排放15%。

  中国还将提供数十亿元补贴绿色能源项目,计划到2020年,中国总能量有15%来自可再生能源。

  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Fatih Birol)强调,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仍然很低,只有OECD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的三分之一;虽然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迅速,2035年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也只有OECD国家的三分之二。

  国际能源署“赞赏”中国政府削减化石燃料补贴的行动和支持清洁能源技术发展的政策。“中国正在建立一个绿色模式。”田中伸男说。

  比罗尔说,中国“正在成为清洁能源市场领导者的路上”。他认为未来25年内,中国将在太阳能、风能、核能、电动车方面成为第一。国际能源署预计,若中国现有政策得以落实,未来25年内将新增光伏太阳能装机容量85吉瓦(GW),风能新增335吉瓦,核能新增105吉瓦,电力和混合动力车新增850万辆。

  比罗尔以电力车为例,认为中国的技术学习速度和规模经济都有助于降低新能源的成本,并开始出口这些技术和产品,对世界有利。“中国可以转变(transform)世界市场格局。”比罗尔说。但他提醒,这对于汽车行业占本国经济重要比重的德国、日本等国家可能形成冲击。

  可再生能源已经从“小众”成为“主流”,比罗尔称。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风电、太阳能、地热、现代生物质能和海洋能源),在全球能源需求中的份额将从2008年的7%上升到2035年的14%。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要求政府的支持。国际能源署预测,2009年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支持570亿美元,2035年将达到2050亿美元。

  国际能源署预测,若现有能源政策得以落实,原油价格将从2009年的每桶60美元上升到2035年的113美元每桶。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因素都推动了价格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