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PE的“金矿”在哪?


  重要的是站在基金投资人的利益角度,切切实实把握好投资的底线,不妨在“内生的经济结构调整”绵绵不绝催生出的各种新服务、新技术或新运用中发掘优秀企业,寻找PE投资的机会和空间。

  “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

  “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白居易一曲《琵琶行》写尽琵琶女前后判若云泥的人生际遇。

  2011年的投资市场,LED蓝宝石和芯片产业就仿若“琵琶女”遭遇。

  由于政府强力推动以及行业内对LED产业前景的乐观预测,近年中国LED产业快速地从低技术含量的下游封装和终端运用延伸到上游的蓝宝石衬底、外延片制造,尤其是作为产业核心的LED外延片/芯片生产受到格外的重视,以致众多产业机构动辄号称将投资数十亿乃至上百亿做LED外延片。由于外延片项目的投资,带动LED芯片的蓝宝石衬底材料价格快速走高,以2英寸蓝宝石衬底为例,价格从2010年初的10美元涨到2011年1季度35美元,使得蓝宝石衬底企业利润暴涨,各路PE竞相角逐相关企业的股权投资,还真有点“钿头云篦击节碎”的味道,哈尔滨某蓝宝石衬底企业报出20多倍的市盈率照样有人投资。但2011年的LED蓝宝石企业真真正正感受了一会过山车的味道,同样2英寸的衬底材料,到三季度的时候又跌回到了2010年初的10美元。到年底,再也没有PE资本愿意涉足LED外延片和蓝宝石衬底项目。

  2011年上半年我考察过LED外延片企业的配套项目,也参与了一个蓝宝石衬底材料早期项目投资,切身感受着这个行业一年的跌宕起伏。

  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增速下降已是共识,在以“稳增长、调结构”为核心政策诉求的年份里,是否还会有其他的行业重蹈LED、太阳能等行业2011年走过的路?在这时候,PE投资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和投资路径选择?我个人以为:

  首先,不要用二级市场投资的心态判断项目。不论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股票(股权)投资的核心理念都是投资企业未来的成长。但二级市场往往把企业未来3到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成长预期在短期内提前透支,最典型的莫过于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出台后相关上市公司在弱市中股价持续上涨。而一级市场的股权投资则既要看长期的政策走向和发展趋势,更需要看企业踏踏实实的经营业绩。由于一级市场股权的流动性的限制,如果过于功利和短视,将很容易使投资陷入被动。2011年上半年对于LED产业的过分追逐和下半年的过分回避也正反映出PE行业过于浮躁的投资心态。

  其次,在内生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掘投资机会。我们国家宏观政策层面强调“调结构”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作为政策指导层面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在某些领域确能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但大部分政府层面推动的“结构调整”扶植产业都是“慢工细活”,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转化。而政府“调结构”对企业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帮助符合政策导向的企业减轻税收负担或获得适当的金融支持,但企业的发展能力一定是靠自身的“内功”,就好像中国证监会审核企业的盈利能力是要剔除“非经常性损益”一样,我们不能把这种短期的税收减免或资金支持当成企业的核心优势。

  我之所以强调“内生的经济结构调整”,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很多新的经济形式表现出强劲的生长能力,比如:随着电子商务发展催生的新型物流产业以及这种新型物流产业衍生的配套技术和服务。股权投资机构通过对这种“内生的经济结构调整”所发掘的项目机会往往能走在政策的前面或不自觉地融合到政策扶植的框架内。比如很多基金持续关注的生物菌种和有机肥料、有机农场等农业项目,这些企业被看好固然有政策扶持的因素,更重要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社会屡屡爆发出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引发中高收入阶层对健康食品的追求所催生的一个巨大的市场,这个市场使得以前因成本和价格因素难以推广的产品迅速得到认可。

  第三,一定把握好自己投资的底线。2011年下半年,尽管仍然有不少PE在高价投资,但从整个行业来看,不论是融资还是投资显然已经透出点森森寒气,以致有业内人士说2012年PE行业将进入“冬天”甚至“寒冬”。

  其实, “寒冬”也罢,“冬天”也罢,谁都无法准确预测PE行业2012年的日子,而且我也觉得这样的预测越来越没有意义。在中国,PE这个泊来品已经深入人心,正如任何一个新生事物总会需要一个“由乱而治”的认知过程,PE也只有在这样的历练中成熟与成长。

  作为具体经营的每一个基金,我以为更重要的是站在基金投资人的利益角度,切切实实把握好投资的底线,不妨在“内生的经济结构调整”绵绵不绝催生出的各种新服务、新技术或新运用中发掘优秀企业,寻找PE投资的机会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