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史 杂 论(155)
2011-11-30
两种幼稚的认识方法
由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思想认识方法远远落后实际认识的实际需要和要求。这种不适应表现在很多的方面,有很多的表现。仅举两例。
其一。近日《参考消息》上刊出了日本学者岩井克人发表在日本《中央公论》上的文章《与自由放任诀别》。文章是论述由于货币的无限自由,导致了世界经济不稳定。他提出要与这种货币的放任自由告别。岩井克人的观点并不新鲜,与许多经济学家的思想方法一样。在他们看来,只要限制了货币的任意的自由的流动(或泛滥),全球经济就可以稳定发展。这种认识方法很浅薄表面。
货币是历史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于货币的需要就发生了变化。社会对于货币的需要有两种,一种是交换的需要,一种是赚钱的需要。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对于货币的需要主要是赚钱的目的,即利用货币生出新的更多的货币。这就是资本的需要。因此,决定货币流动的主要是资本的需要,是资本追求利润的需要,是货币作为最有力的盈利手段的需要。不是,或主要不是社会其他需要决定的。(在这里,要补充一段马克思的话。马克思早在一百六十年前就在《德法年鉴》上提出依据非常经典的思想,“非人性的最高表现就是货币制度”。)
岩井克人的想法,笼统的限制货币流动,脱离了资本主义经济货币流动的主要原因。同时,岩井克人限制货币自由流动想法,实际只能限制社会多数人的需要,也就只会造成经济进一步的萎缩。因为资本的货币形式(或金融形式)的流动要比其他的流动形式成本低,速度快,成效高。资本主义经济的马太效应规律有利于货币资本的加剧流动。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所有的经济学家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各种解脱危机的办法,仍然无济于事。可能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即脱离了资本的本性,脱离了货币资本的本性,单纯的就货币讲货币流通(错把货币当作印刷品一样可以限制)。这就如同唐吉歌德的幼稚。不讲资本的本性来讲货币流动,脱离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讲货币流动,这是资产阶级学者的通病。就如岩井克人认为的,资本主义是无可替代的制度,“尚未发现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新制度”,抹杀制度与其本质的矛盾关系,造成了他不可能科学的客观的认识问题。
与岩井克人的观点相近,在《环球时报》上有一篇文章讲“过度金融”,认为“占领华尔街运动是美国草根阶层对金融的一次直觉式反思”,是针对“过度金融”。
客观的讲,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决定货币流动方向和流动速度和流动量的主要原因是利润率。为什么中国可以吸引大量的外资进入?就是因为中国的利润率高,比起发达国家来,投资中国利润率高,利润更多。这是基本的、根本的原因。世界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欧国家的资本利润率不断降低,使得资本家把大量资本转移出国。同时为了平衡各种利益和需要,不断地加速转移过程。造成了世界各国社会生活需要的货币流动难以适应资本支配的货币流动。
掩盖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货币的资本本性、追求利润本性,空洞讲表面原因,是资产阶级经学家的本能。这也是美国两党纷争不止的根本原因。
其二。10 月25日《参考消息》上有一篇文章,是讲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独特性,从而说明中国模式不可输出、不可复制等。文章讲了中国的特色或独特性,如政治体制、儒家文化等等。这些观点已经有很多文章讲述了。但是,这些观点和文章,都没有客观地说明世界经济总体和总量对于复制中国模式的制约。
中国模式不是在一个无限的空间中实现的,而是在一个非常有限的空间中实现的。全世界经济发展的空间在一个时间点上是有限的。在这样的空间里,只能够容纳某种发展模式的一定程度的实现。中国发展模式适应了当时的世界经济的一定空间。现在中国模式所适应的世界经济空间已经很狭小了。中国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够在适应或存在了。因而,不管如何仿效中国,不管仿效得多么相近,中国发展模式也没有可能快速发展了。
脱离开客观存在条件研究和讨论发展模式,是当前学术界较为常见的现象。这样的认识方法极大危害了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
上述两个认识方法都存在缺陷。值得深思。
成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