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项目带动深圳新兴产业崛起


  昨日,国内首条、世界第二条低温多晶硅(LTPS)5代线--深超光电低温多晶硅(LTPS)液晶面板在深圳点亮投产,将生产高清晰度、色彩还原准确的一流液晶面板,适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高端数码产品。

  就在近4个月前,深圳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项目首期设备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完全自主创新建设的最高世代TFT-LCD生产线正式转向全面生产经营阶段,结束了国内依赖进口面板的历史,弥补了深圳及珠三角彩电产业链的缺失。

  这两条标志性的液晶面板生产线的投产,打通了深圳在平板显示产业的全链条,也意味着深圳在平板显示产业占据了国内的制高点。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深圳的高端重大项目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高端重大项目的发展已经成为深圳产业升级的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深圳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前9个月,深圳的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01.34亿元、915.5亿元、162.5亿元,增速都超过20%,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就地转型升级”的先进生产线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投产的低温多晶硅(LTPS)液晶面板项目代表了全球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实现了企业就地转型升级。

  “我们并没有买新的设备,而是提升了旧有设备的精密度到2毫米,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昨日介绍,一年前,该项目计划就地转型升级时,很多客户、供应商都不看好,认为短短一年时间要做到点亮投产,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这个任务还是完成了。

  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评价说,这次就地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内涵持续性提升而非简单外延扩张的道路,这对众多企业的转型升级具有示范意义。

  深超光电(深圳)有限公司由深超科技投资公司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合资设立。如今,低温多晶硅(LTPS)液晶面板5代线的投产,对于集聚众多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制造企业的广东来说,等于在“家门口”就有最先进的面板可以使用,对拉动上下游配套产业、进一步完善高端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显示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将提高我国在全球高端显示产业的竞争力。

  回望深圳的产业发展历程,过去的30年可以说是一部顺应经济发展规律、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不断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力发展“三来一补”加工业开始起步,到九十年代着力打造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再到本世纪前10年初步构建起以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转型升级为深圳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作为全国率先发展的地区,深圳也较早地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成为深圳突破发展瓶颈、拓展产业空间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圳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创造“深圳质量”的迫切需求。

  根据深圳近日推出的产业转型升级“1+4”文件,深圳将完善重大项目引进机制,缩短项目落地周期,并推动重大产业空间载体建设,到2015年,引进200个高端重大项目。

  “超常规”支持重大项目

  吸引外资、发展大项目是拉动城市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从华星光电8.5代面板生产线项目投产,到长安标致雪铁龙汽车合资项目落户深圳,再到低温多晶硅(LTPS)5代线投产,若干大项目为深圳注入了新的活力。

  深圳对大项目非常重视,产业转型升级“1+4”文件中明确提出,将对华为、中兴、比亚迪、华大基因、腾讯、光启、长安汽车等一批重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项目给予超常规支持,每年将集中一定的财政资金专门用于支持新一代通信、新能源、生命科学、高端汽车、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超常规”支持将如何操作?11月24日,深圳市市长许勤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大会后告诉记者,深圳有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需要的空间、人才政策等就更多,它们比一般的制造企业需要更多针对性的服务,政府为其提供的服务业应从“共性服务”转向“个性化服务”,未来市领导还会主动联系或对应分工相关企业。

  “如果深圳有20家华为,那会怎样?”许勤表示,一些企业发展快速,他们将会有道路、用地等多方面的需求,因此深圳将更多地向企业提供“订单式服务”,帮助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事实上,从2008年开始,深圳就超前部署、统筹安排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起,先后公布了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振兴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宣布每年对每个产业投入5亿元支持发展。

  今年年底,深圳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最后一个--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规划及政策也将出台。按照深圳的计划,到2015年,这六大新兴产业总规模要突破2万亿元,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根据深圳市政府近期出台的《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到2015年,深圳将引进互联网、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重点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和缺失环节的项目180个,引进世界500强跨国企业、中国500强大型中央企业和民营企业等总部企业40-50家。

  大力“腾笼”,备足土地

  30多年来,深圳人在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但用地约束趋紧等问题,也越来越鲜明地摆在眼前。根据《深圳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深圳未利用土地已不足200平方公里,用地问题日益突出。

  “作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深圳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深圳未来发展一定要放在更加宏观的环境、更加国际化的背景下来思考、来谋划。”许勤近日在全市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会上指出,深圳经济特区是经济大市、人口大市、能源消费大市,但又是土地面积小市、资源能源拥有量小市,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深圳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在此背景下,深圳多管齐下,提出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园区、改造一批老旧工业园区、发掘广阔产业发展虚拟空间,基本形成“一湾两翼两门户”发展带动格局、“多核多园共生”市域工业布局、“多圈多点递进”区域合作态势,突破发展空间瓶颈制约。预计到2015年,深圳将建成配套完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12个,完成老旧工业园区改造升级20个,打造异地工业园区20个,建设和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60个,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5000亿元。

  以龙岗区为例,该区去年以来引进和储备了华为总部、农科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育成中心、光启研究院超材料研发中试项目等近100个优质项目,投资总额约486亿元,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470亿元。

  龙岗区区长姜建军介绍,这些项目为龙岗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特别是去年集中开工的26个重大产业项目,以及近期将集中开工的15个重大项目,投产后产值可达几千亿元,将成为龙岗新一轮大发展的引擎。

  记者还了解到,深圳近日出台的产业转型升级“1+4”文件,提出了清理淘汰无证无照、安全隐患严重、高污染、高能耗的低端企业,2015年前腾出750万平方米发展空间目标。与此同时,深圳还将充分发挥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和异地工业园的土地、劳动力、资源优势,建设各具特色、互利共赢的异地产业转移工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