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红色之旅嘉兴篇
南湖会议
1921年7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们来到南湖,在一艘游船上举行了第七次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至此,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
南湖革命纪念馆
南湖革命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是中共“一大”嘉兴南湖会址的保护和管理机构。1985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南湖革命纪念馆新笔题写馆名。1997年南湖革命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嘉兴南湖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
红色聚焦
伴随建党90周年纪念日的临近,嘉兴市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于5月1日正式开馆。为以完美的姿态迎接广大游客,嘉兴市百年老店五芳斋特推出“五芳斋七一特产中心”。
2011年3月28日,位于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内的五芳斋七一特产中心开始试营业。五芳斋七一特产中心集餐饮、特产超市为一体,在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的同时更致力于推广嘉兴各式名优特产,展现嘉兴红色圣地的悠久魅力。
品牌实践
嘉兴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历来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五芳斋作为中华老字号,不仅继承了嘉兴历史悠久的美食文化,更将粽子、卤味、八宝饭等嘉兴名优特产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凝聚着盈溢乡情和红色记忆的小小粽子,在五芳斋人上百年的精心经营之下,一年产值超过7亿元,创造了一个不老传奇。而这一切,得益于其对老品牌的传承和在新时代的不断拓展。
传承 “五芳斋”意为“五谷芳馨”,最早从清咸丰年间开始,就有人将其用作店名。到了清朝末年,江浙沪一带出现了很多打着五芳斋招牌的点心店。
民国初年,也就是张锦泉的“荣记五芳斋”正当红火的时候,仅在张家弄口就有3家“五芳斋”粽子店。3家“五芳斋”相互之间竞争激烈,在选料配料、工艺外观等方面不断改进,无意中却使得嘉兴粽子品种更加丰富,口味日益优良,广受欢迎,得以代代相传。
解放后、改革开放前,“五芳斋”只是一家粽子店,在当时被称为“饮食服务中心”。改革开放后,五芳斋粽子品牌逐渐从门店中分离出来,单独形成产品,并注册了商标。
一批老师傅留了下来,做粽子的手艺没有变,过去的家庭作坊则变成了前店后坊,生产和烧煮工艺上都有所改良。
直到1992年,五芳斋的第一家工厂建成投产,五芳斋开始走上了标准化、机械化的生产道路。标准化、机械化,对于老字号的企业而言,这似乎是件困难的事。一方面,在人们的心目中,老字号意味着传统,代表着某种古老工艺。伴随着机械逐渐代替人工,五芳斋的传统精髓是否会改变?“老字号也要变化,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我们机械化,并非要丢掉老祖宗的传统。我们只是改善了工艺,但配方是不能变的、流程是不能变的、诚信是不能变的,而这,才是作为老字号的五芳斋的百年精华所在。”
拓展 在嘉兴之外,武汉、上海也存在着五芳斋这个老字号的使用者。经过2000年武汉五芳斋和嘉兴五芳斋的商标权风波,大家明确了两家五芳斋都拥有商标,嘉兴五芳斋拥有的是商品商标,也就是任何厂家除嘉兴五芳斋外,若使用含有“五芳斋”的商标均属侵权;武汉五芳斋拥有的则是服务商标,也就只有武汉五芳斋开出的店才能叫“五芳斋”。这场在法院调解下以和解结束的风波,加速了嘉兴五芳斋联手武汉五芳斋开拓外部市场的决心和速度。
在上海五芳斋意欲联手无害五芳斋使用其店名商标权之际,嘉兴五芳斋确定了完整的全国市场发展战略。他们发现,实现全国性战略,首先要面对远距离带来的成本大幅度上升,以及产品保质、保鲜带来的困难。为解决这一切困难,他们决定向外投资。
在对广州、北京、成都、武汉等作了大量的对比分析后,他们认为,武汉是公司最适宜投资的城市。目前,他们在河南、四川、重庆、湖南、贵州、江西等省市的年销售额,都在2000万元左右,若在武汉投资建立粽子及系列食品生产基地,他们预计,不仅可节约运输成本、确保公司产品新鲜上市,而且3年内,这区域的销售额便能达到1.5~2亿元。此目标更是吸引着嘉兴五芳斋要进入武汉,于是,他们频频出入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