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摘 要】中国“十二五”经济发展模式要转向,实际上是整个经济社会要转轨。本文认为:“十二五规划”,首先是给各级政府预设的经济发展蓝图,它是政府的规划,“经济转向”首先是“政府转轨”。并从选任干部标准转型;改“GDP崇拜”为以就业率考核;建立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模式;完善社会管理的现代化四个方面,谈了作者的观点与思考。
【关键词】用人标准;就业标准;公共财政;管理现代
中国大陆“十二五规划”即将送全国人大审议,成为国家意志。其中心思想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向——调整经济结构、经济增长重心转向扩内需。从新闻报导与社会议论、评论看,似乎“十二五规划”是说给全国人民听的,是全国各类企业未来发展的蓝图。
“十二五规划”是宏观的,只有政府是宏观管理主体,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是微观主体。“十二五规划”,首先是给各级政府预设的经济发展蓝图,它是政府规划,不是企业发展规划。企业发展规划要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在国家宏观大规划之下发展自己。而普通老百姓个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则是按企业的发展与实际需要而付出劳动,老百姓的生活,更是按照家庭需要与可能过日子,一般与宏观经济发展规划没有直接联系。
国家宏观规划微观化——靠地方各级政府的日常实际工作落实。如果地方各级政府在实际工作中,不按国家宏观“十二五规划”办事,只强调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国家发展规划就有可能落空。
所以,中国大陆“经济转向”首先应该是“政府转轨”。政府由原来的“招商引资”-----直接发展企业,转向服务经济主体;由直接增加GDP,转向直接增加就业岗位;由增加财政支出直接促进产业发展,进而增加财政收入,转向以政策和财政支出杠杆,撬动社会投资方向等等。
一、经济转型首先是选任干部标准转型
前几年,全国各地把“招商引资”作为党政部门的首要工作任务来抓,这本来没有错,但全国所有地方政府一个模式,都以招商引资、发展工业项目为首要,就不一定对。
其一,不是全国所有地区都适宜于办工业、办大工业,尤其是北方缺水地区。
其二,现代化不等于全国每一个县市都要以工业为主体,工厂不等于现代化。
其三,招商引资故然是捷径,但不能把当地所有资源都投入到工业生产上去。
其四,办工业能直接增加财政收入,但不一定增加就业和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其五,我国许多产业都是产能过剩,各地一窝蜂地上工业项目带来重复投资。
其六,经济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是建立在当地群众认识水平基础上的发展。
其七,超越、高速发展必然带来不协调,人的现代化比器物现代化更加重要。
其八,城市化也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其自然,尊重人的选择,重人性与和谐。
其九,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往往与统计数据没有直接联系,贫富是相对的感受。
其十,人民是分层、分类的,不同人群之间的需求有差异,以自我满足为佳。
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走的是苏联式的工业化之路,改革开放30年,我们实际上走的是欧美式的资本主义工业化之路。从实践看,这两条路都不完全适合中国现代化的需要,需要修正。按目前的发展模式走下去,可预期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5万美元的水平,地球上的全部资源和能源,都用于中国生产、生产活消费,都不够用,中国还有960万平记公里的土地也不够污染。中国要走自己的、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民群众有幸福感的现代化之路。
因此,我们的各级地方党政官员们,要以辖区的人民群众需要,为自己为官的追求目标。“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应该也是适用的要旨。问题出就出在中国的地方官员是上级任命的,不是当地人民群众选择的,以上级的需要为第一需要不可改变。但是只要上级以当地人民群众的评价为第一评价的话,事情就会有转机。所以,中国经济转型,首先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党组织,要把人民群众对干部的评价作为选任干部的第一要素,事情就好办多了。
经济转型首先是选任干部标准转型,是中国社会核心的核心,核心不改变,什么也别想改变。选人用人标准的转变,群众意见的收集,可采用两种形式,相对高层干部(地市级以上),通过新闻媒体的社会民意调查取得,基层干部由辖区居民直接投票取得。省级以下党委所管理的新闻机构,如报纸、电台、电视台,可适度开展对当地政府的工作展开讨论和批评,新闻机构利用网络等新型媒体,收集民众舆论与意见,通过党报党刊,领头代人民说话,评论政府的工作,批评政府官员。调整地方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创造出人民群众公开批评政府工作和政府要员的氛围,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民主形式。
二、其次是改“GDP崇拜”为以就业率考核
改革开放以来,评价任何地区的经济增长,都采用GDP指标,进而出现“GDP崇拜”现象。其实GDP就是一个统计数据,它与质量、效益、消耗、效应、环境没有直接联系。从大的方面看,当全国城市所有住房都是公租房时,建筑业创造的GDP占比不高,可是,当住房政策改为商品供给时,房地产业占GDP比例就直线上升。从小的方面看,妻子(或老公)做家务免费,不可能计算GDP,若是请保姆有尝做家务时,GDP数量随之产生。
GDP本身的不完善性,是国际上的学术问题,可以讨论、改变的。但一个社会以GDP增长为追求目标时,甚至以GDP增长比例来评价一个主要干部工作业绩,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总体状况,并决定其升迁与否,就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目前存在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问题、资源浪费与资源破坏性开采问题、“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问题等等。
如果要想找到一个比GDP更好的单一评价指标,辖区“居民就业率”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如果辖区18岁到60岁居民就业率达到90%以上,就说明当地基本实现了“安居乐业”。地方政府的主要精力应用于增加就业机会,如:
1、在普及义务教育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教普及率,就能为辖区居民就业创造从业基础条件,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2、在老年化社会来临之际,政府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既可照顾少子化条件下的老年人的生活,又能增加社会就业机会,解除子女后顾之忧;
3、大力发展幼教事业,既能增加就业机会,又可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幼教难题;
4、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社区婴儿哺养事业等,既可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又可提高有效劳动者的效率与效益;
5、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实行“公共自行车”服务、社区蔬菜供应、社区物流、社区保洁与基础设施维修管理等,把家庭劳动社会化,创造的就业劳岗位将大幅度提高。
以人为主体的社区服务业,家庭劳动社会化,是未来地方政府、城市基层政府工作重点,方便、快捷、高质量的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既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又可促进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提高。高、中级职业教育本身就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其培养的人才还可创造就业岗位,劳动人群职业道德品质的提高,就会提高整个社会的服务品质、人的品质。普通劳动者受教育年限与职业化,有利于社会品质的提升,服务水平与人的素养提高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经济发展的具体工作由企业去做,政府只需要公平对待各类企业,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即可。地方党政领导,没有必要把到企业调研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做,经常去打扰人家的经营活动,且不能为某一个企排忧解难,发现问题,看是否有普遍意义,有普遍意义的,要通过政策机制为所有企业排忧解难。外资、国有、股份制、民营、私营、个体户等经济组织,一视同仁,才是政府要做的工作。
三、再次是建立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模式
我国的地方财政体系目前还不太完善。一是地方政府层级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层级越高财权越大,事权越小;二是地方政府没有税收立法权,而有权立法机关也不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地方政府财源不稳不足;三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没有法律规范。
中国的地方政府有四个层级,省(市、自治区)级、地(市)级、县(市)级、乡镇级政府。理论上,中国有五级财政预算。1994年的财税体制改革,只划分了中央与省级的财权与事权,而且是在财政收入向中央集中的指导思想下展开的改革,省以下四级政府预算,也仿照中央与省级之间的向上集中模式,划定收支。可想而知,地市级以下的三级政府,在1994年以后的财政紧张是一种必然现象。而且,1994年财税改革时,地方税种并不完善,地方没有形成稳固的收入来源,之后,也没有为地方税收体系完善做出任何调整。
现在,中国改革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的背后,都是受财政体制、层级政府之间的财权、事权利益关系制约。如果财政税收体制不进行必要的改革,其他任何改革都可能是事倍而功半。
关于中国房地产政策的调整,其背后就有财政体制的矛盾在作怪。地方城市政府之所以从心底里抵制房地产政策调控,主要是地方政府的舍不得一次性收回50-70年的卖地收入、建设过程中的管理费收入、房地产相关的税收收入,以及GDP的政绩等利益。
重庆和上海对私房开征房产税,从财税改革角度看绝对是正确的选择,全世界的房产税都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问题是征税之前要取消地方政府卖地的收入机制,国有土地不能一次收回50-70年的土地使用收入,吃子孙饭,应该分年向使用者征收。因此,不仅要开征房产税,还要开征土地使用税、遗产税,同时,取消国有土地一次性向开发商收回未来50-70年土地出让金的政策,再配以金融和防炒作的限购政策。这种政策调整,才可能理顺房地产业的利益关系。
目前,一般人认为“中央财政富裕,地方财政贫困”。其实不然,省级政府财政大多不属贫困型,只是地市以下三级政府财政处于贫困状态,而且,伴随着事权下放的的事实存在。例如,教育支出,基础教育全部由县级人民政府负担,中国教育支出不足,主要是指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直至中央政府教育支出不足,县级人民政府教育支出比例,占本级财政收入比例大多在30%以上,最高的达到50-60%,县级政府不是教育支出不足,而是教育支出负担太重。
中国的财政体制不可能有大动作,但客观事实逼迫我们不得不作出一定的调整。对各级政府利益调整的最简单的方法是:把省级财政预算与中央财政预算合并,省级财政收入全部下放,即不减中央财政收入,增大其财政支出;乡镇财政合并到县级财政,形成中央、地市与县市三级财政预算体制,地市与县市财政互相独立,定员定编,以某一年为基数,定比例超收返还,直接由省级调配,其中省级本身没有本级财政需求。加强中央政财政和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
事权分配,主要是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由各省拿出自己的方案,报中央批准。在完善地方税收体系的前提下,加大地市和县市财政收入来源。为“十二五”时期加大民生投入奠定物质基础。
四、最后是完善社会管理的现代化
中国社会管理,还是建立在手工劳动基础上的层级管理体制与模式,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实行扁平化管理,制约着我国社会管理政策与制度设计与推行。尤其是中国社会由农耕文化向城市文化转轨过程,必须有外力的作用条件下,才可能迅速转轨。而文化转轨,首要的是政府的社全管理要现代化,社会文化才可能逐步有所转变。中国社会管理现代化就是实现社会管理综合化、电子化、网络化。
目前,银行、税务、海关等部门,业务管理已经基本实现电子化、网络化。但各家银行都发行自己的银行卡,城市公用事业也分别发行只适用于单一功能的电子卡,卡多,且不安全。同时,有许许多多的社会管理又都没有实现一卡通,给人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给政府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就是一个户籍管理问题,赋予了太多的内涵,使中国社会在传统与现代管理之间挣扎。
1、社会管理技术已经具备。“云计算”技术已经基本成熟,网络技术早已成熟,物联网技术方兴未艾,3G技术也成熟了,4G技术基本能够应用。
(1)中国政府能否把上述多项电子技术综合到一起,建设现代化的社会管理系统。
(2)以某一个城市为试点,重点攻关,把一个城市建设成电子信息与管理大系统。
(3)当试点城市的电子信息与管理系统建成后,实验、调试、修改、定形再推广。
(4)当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电子信息与管理系统建成后,实现全国城市管理互联网。
(5)当县城以上城市电子信息与管理系统建成后,就能建设全国管理信息化系统。
(6)一旦全国城市电子信息与管理系统建成,许多社会管理、信息汇集及时准确。
2、从城市居民生活方便出发。在全国城市电子信息与管理系统下,人民的生活方便性与社会管理的方便性将大大提高。
(1)银行卡,一人只需一卡全国所有银行通用。
(2)任何现金支付全部可以使用电子货币支付。
(3)交通卡,一人一卡,全国所有客运一卡通。
(4)医疗卡,一人一卡,全国所有医疗一卡通。
(5)社保卡,一人一卡,全民社会保险一卡通。
(6)纳税卡,一人一卡,所有纳税事务一卡通。
政府各部门的基础信息,全由该网络提供的数据为准,甚至可以深入个人私域,如个拥有的财产(房、车)、收入、支出项目等。最终要实现手机卡、身份证、银行卡等合为一张卡;社保卡、医疗卡、纳税卡合为一张卡。
3、社会管理可以实现强制规范。在此基础上,全国所有政府部门的管理基础信息,都可以通过城市电子信息与管理系统汇集。信息及时、准确无误,给管理与决策带来不可想象的便捷。而且可以通过这一系统实现社会强制规范。如:
(1)取消目前的户籍管理体制,个人在某一地居住一个月以上,必须注册为当地居民。否则其全部信用卡将失灵。
(2)公共安全管理,如发现某一犯罪事实,公安机关把嫌疑人置于监控状态,或对重点嫌疑人实行人身自由限制,则其任何社会活动处于无法实施状态,上不了车、吃不成饭、住不了酒店、出不了境,回家进不了门,进了门开不了火,洗不了澡,手机打不通,到任何地方,都提示其迅速到公安机关说明情况,只有自觉到最近的公安机关请求甄别。
(3)防止腐败,任何人的收入是有限的,当某一居民,其付出大于其正当收入来源时,其支付卡则停止支付,并同时通知其所在单位纪律检查部门,说明情况。或者,当某一居民的银行帐户存款额大于其正当收入来源时,系统自动通知其监察管理机关,说明情况。
(4)计划生育,在国家制定优生优育,高知、高收入人群可生育二胎的计划生育政策条件下,以医院信息和购买婴儿用品为启动项,如是超生,则其所有社会活动处于限制状态,经计划生育部门处理后,才能解除。
(5)社会行为规范,如某一居民违反城市管理规范,则其中某一项或多项社会活动功能就会受到限制或失效,只能其本人到有权机关进行必要处理后,才能解除限制。
(6)法人行为规范,如果某一法人在某一方面违反法律等,其法人所属全部经营活动,在电子信息与管理系统中,暂时受到限制,经甄别、处理、改正后,方能解除。
4、初始期以方便为主限制功能为辅。这样的电子信息与管理系统,以方便人民群众生活为其主旨,限制功能行使权,必须有明确的法律规范,行使主体必须依法和法定程序行使,尤其是人身行动自由与法人经营主权的限制,要慎之又慎。而且,在电子信息与管理系统尚不成熟期间,限制功能不能动用,成熟一项试行一项。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电子信息与管理系统,应是先城市、后农村,先个别、后区域,先沿海、后全国,逐步实现的过程。
中国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的追求目标,在目前的这种市场经济条件下,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基本上可以说是指日可待,但人的现代化,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人的现代化一靠教育,二靠社会规范,三靠管理,三者并举,才可能实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管理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多方入手。经个人长期观察,中国城市居民行为上的问题与不足,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如城市卫生、公共安全、交通规范、防火防盗、酒架、烟花等,都与个人行为习惯、文化传统、经济条件等等联系在一起,很难统一规范。如果没有一个不讲情面、只讲规范的“机器人”执法,很难实现理想化的社会环境。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定义、没有模式,但绝不是苏联式的发展模式,更不是欧美式的生产、生活方式。到底要怎么办?需要探索,中国共产党走的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没有研究、探索、改革、创新精神,全靠模仿、照抄照搬,绝对走不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
2011年2月11日
作者简介:
柴福洪,男, (1957年5月--),湖北蕲春人,经济学硕士,黄冈职院教授,高职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联系方式:电话:0713-8348688 传真:0713-8345265
地 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号 邮编:43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