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彭玲 通讯员 陈夤莹 李蓓莉
在柴桥街道方家桥,有一位86岁的老中医,他叫丁良翰。他的名字和他的医术,在北仑可谓家喻户晓。郑州白癜风医院。
“丁良翰,地方名医呀!他治疮毒可厉害了。”“我小时候生病,都是去找丁医生的。”“丁老医术很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难不倒他的。”在采访中,记者总能听到这样的话。区第二人民医院院长周舜辉说:“丁良翰的医术在柴桥乃至全北仑都很有口碑。他的一个徒弟还在我们医院上班呢。我们平时遇到棘手的疑难杂症还是会去请教他。”郑州白癜风医院。
辍学回家拜名医http://www.zhzbdf.com/
1923年,丁良翰出生于春晓三山海口村的一个大家族。
家里四世同堂,作为长房长孙,家里一直对丁良翰寄予厚望,要求也特别严格。丁良翰没有让家里失望,193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澄衷初级中学,期间还因成绩优异跳了一级。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丁良翰不得不辍学回到三山海口村老家。丁良翰的父亲也因战争的爆发从上海失业回家了。
父亲的失业,使这个原本还算宽裕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拮据。为了维持生计,父亲开了一家杂货店,靠卖些小东西维持生计。丁良翰则跟着村里的一位前清举人学习古文。没多久,父亲被村里一户人家雇请去帮忙管帐,管理杂货店的任务就落到了丁良翰的身上。
年轻的丁良翰对经商一点兴趣都没有,萌发了要出去找工作的念头。当时由于战争爆发,条件艰苦,很多人生病了没钱去医院而一直拖着。丁良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爷爷提议他去学医。不久,外婆因肺结核去世了,丁良翰学医的念头更加坚定了。
1940年,18岁的丁良翰拜到当时鄞县四代世传中医外科名医黄国兴门下,开始了他的学医生涯。学医的第四年,丁良翰就能替老师出诊医治病人了。同年,22岁的他在老家三山海口村开了一家诊所,开始行医。与此同时,他还每周一次,徒步走到鄞县东吴坐堂门诊。
诸多门类都通晓
在行医过程中,丁良翰发现西医的麻醉药剂、消炎药、消毒剂等的功效是中医很多药不能比的。丁良翰说:“既然当了医生,我就要让我的病人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好的治疗,尽量缩短病人痛苦的时间。”在行医之余,丁良翰开始自学起西医来。医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为了在治病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丁良翰付出了更多的时间。他规定自己每天早上在诊所开门前看两小时的医书,诊所的桌子上也放着医书,没有病人时他就捧着医书研读。
1952年,三山海口村成立了三山联合诊所,丁良翰成了诊所主要医生。他为当地百姓解疮毒之苦,穿山半岛的患者都称其为治疮毒“神手”。除了治疮毒,对治疗慢性骨髓炎、栓塞性脉管炎和多年不愈合的化脓性窦道、漏管等难症,丁良翰都有着独特的临床经验。
“那时不管是外科、内科、儿科、骨科等,几乎诊所每个科室都有我的病人。”丁翰良笑着说,做医生,就是要把病人看作是自己的父母、孩子,对痛苦感同身受。做乡村医生的,要掌握各种常见病的治疗方法,内科、儿科、外科、妇科……几乎所有的门类都要通晓。
时光荏苒,从1944年至今,丁良翰已经行医60余年了。“我父亲从18岁开始学医,到现在看过的病人已经超过100万人次了。我们家最多的就是医书,他跟病人在一起的时间比和我们在一起的多得多。”丁良翰儿子丁培义说。
学医为解百姓苦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个时期,丁良翰被下放到山里,每天到田间地头劳动。没想到,病人竟然跑到山里找他看病。“我是医生,我不能拒绝病人。”虽然每天要劳动,但只要有病人来,不管自己多累,丁良翰还是坚持给病人治病。
由于病人实在太多了,加上当时丁良翰每天要干活,经常来不及看。三山联合诊所只能派学徒上山帮忙。丁良翰又开始了他的行医生涯。当时只要是丁良翰坐诊,每天的病人都是超过100号。工作之余,丁良翰开始经常到原镇海县举办的乡村医生培训班讲课,当时他带的学徒就有50多个。
随着年龄的增长,丁良翰开始有点力不从心了。1985年,丁良翰从医院退休,但还是继续临诊,为病人服务。1988年,丁良翰从每天坐诊到每星期抽出两天到当时的三山医院义务坐诊,还把所得挂号费全捐助给当时的三山小学。
丁良翰说:“我爷爷在我学医的时候就告诉我,学医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给老百姓解除痛苦。”从医60余年来,丁良翰一心用自己的医术为病人减轻痛苦,他认为,医生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应当用自己的良心给病人治病,要以治好病人为己任。他也一直以这个告诫自己和后人。在他的影响下,五个孩子中两个孩子走上了行医之路。如今他的孙子也已经行医18年了。
耄耋之年仍行医
81岁那年,丁良翰正式对外宣布不再行医,可是还是有很多病人上门求医。丁良翰只好同意每星期抽出两天时间,每天只接待15个病人。
“每逢那两天,凌晨3点就有人到医院排队挂号了。”丁培义回忆道。就这样,三年的时间,光患疑难杂症的病人,丁良翰就医治了1500多个。柴桥后所村有位男子,得了一种怪病,平时一点症状都没有,但是一旦发作起来,整个人就是软绵绵的,连路都走不了,四处求医也不见好。在丁良翰的医治下,他终于摆脱了病痛的折磨。
如今,86岁高龄的丁良翰老先生因为视力下降的原因,很少接待病人,平时在家就看看医书,练练大字。“虽然如此,但还是会有病人上门来求医的。前不久,大榭岛的一个病人因病手术住院了74天,到市里大医院看了两次,可是伤口就是不能‘收口’,最后来求助我父亲,我父亲用中药给他调理,前几天他的伤口已经愈合能下地了,他打电话来说等完全康复了要登门致谢。”丁培义告诉记者,区里一些大小医院一旦遇到棘手的疑难杂症还是会上门去请丁老会诊。
“等过段时间,我的白内障手术结束,视力恢复,我准备把这些年行医的经验和心得写下来,再把这些年碰到的疑难杂症整理出来,留给后人参考。”丁良翰拿出自己以前写的两本手札给记者看。
(2008年5月7日刊登)
在北仑各地,相信还有一些像丁良翰那样长期以来为一方百姓解除病痛,广受病人推崇和信任的民间老名医,欢迎读者来电向记者彭玲推荐,本刊将择要安排采访报道。联系电话:86783604。
他曾为无数人解除病痛
——子女学生患者缅怀北仑一代名医丁良翰
记者 彭玲 通讯员 刘其良
3月11日11点58分,北仑一代名医丁良翰与世长辞,享年87岁。
3月15日,丁良翰灵柩下葬。早上8点,灵车从丁良翰老家春晓三山海口村出发。前来送行的村民上至90多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小孩,一直送到了海口桥。灵车开到了柴桥紫石村时,很多紫石的村民已等在路边,一直把丁良翰送到山上。平时住在山上的一些村民,那天也特地赶下山来为他送行。当天为丁良翰送行的有300多人,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花圈有200多只。
丁老医生从医68年来,一直秉着“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的原则,医治患者达100多万人次。
“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是丁医生的人生准则
丁良翰不占公家一点便宜,不多拿病人一分钱。
其子丁培义回忆,小时候经常看到父亲晚上出诊回来,都会先把手电筒里的电池拿出来,重新换上两节。“我当时就很好奇,就问他,里面的电池还能继续用,为什么还要换。”丁良翰告诉他,出诊时手电筒里的电池是医院公共财产,只能用在工作上。“还有一次,我从医院给父亲带了两只口罩,父亲也一定要让我把4元钱交上。”
丁良翰在三山卫生院坐诊期间,每位病人只收取1元钱挂号费。年底结帐时,丁良翰直接把钱捐给了三山小学。
丁良翰63岁退休后,一直有病人上门来求诊。一开始,他不收一分钱。很多病人过意不去,经常会买些水果之类的东西。为了不让病人多花钱买东西,丁良翰决定,每人收取2元钱挂号费。“有时候,病人给钱就不让父亲找零,父亲就会用他的小办法把钱找还给病人。”丁培义说,每次碰到不肯要零钱的病人,父亲就会用“方子还有点问题,你先给我看看”这招,把病人的药方先“骗”回来,“威胁”病人不给方子。“大家都拗不过他,只能把多余的钱拿回去。”郭巨有位病人,在宁波、上海等大医院治疗未果后,来到丁良翰处就医,治愈后硬要送上2000元现金,被拒收。
退休后,丁良翰开始着手整理退休后碰到的疑难杂症,共整理出有3大箱资料,里面共收集了300多个病例。2008年12月底,丁良翰准备把3箱资料收起来。在搬第三箱资料时,不小心摔倒,之后就一病不起。一天半夜,丁良翰忽然醒来,告诉丁培义说,他忽然想起来还有点医药提纲没写,想回家一趟。“我当时就跟他说,等病稍微好点了再说。没想到,这就成了他最后的遗言”。
“老师是我一生的学习榜样”
家住洪岙村的沃富祥告诉记者,1970年他曾跟随丁良翰学习中医外科,虽然只有短短的40多天,但受益匪浅。“学医期间,老师每天要接待100多个病人,最多的一天,病人多达200多人。每一个病人老师都要亲自过目,有的还要开刀除掉异物,每天早上班晚下班,中午从不休息,周末照常接待病人。”沃富祥说,丁良翰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2008年12月底,他带着一个疑难病人去找丁良翰会诊。会诊后,由于视力不是很好,药方是由沃富祥代为记录的。“作为医生,要对病人负责。”最后在丁良翰的要求下,沃富祥也在药方上签下了字。沃富祥告诉记者,丁良翰生病住院期间,他去医院探望,老师总是会跟他提起整理疑难病例汇编的事。
家住郭巨大涂塘村的戴方立,1978年曾经跟随丁良翰学医半年。“老师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可以说是影响我一辈子。”戴方立告诉记者,碰到疑难杂症,他都会去向丁良翰请教。“老师去世时,恰逢我儿子要举办婚礼,没能亲自去送。”戴方立说,按照北仑本地习俗,办喜事不能进殓房。为了能送送老师,在出殡当天,他早早地把花圈送到三山海口村,远远地开车跟在送葬队伍的后面。
曾经的患者都记着他
“我母亲15岁时,就找过丁老医生看病了。”区第二医院副院长张增康告诉记者,57年前,他母亲脚上长疮,非常严重,找到了当时在三山联合诊所坐诊的丁良翰。“那时的医疗条件非常差,母亲老家在霞浦,诊所也没有住院的条件,只能住在联合诊所的一位医生家中。天冷了,不便赶回家拿衣服,丁医生就从家里拿衣服来给母亲穿。丁医生家里要是有什么好吃的,也总会给我母亲送一份过来。”张增康告诉记者,前后一年时间,丁良翰为他母亲开了五六次刀,脚最终痊愈了。张增康说,自小母亲经常在他面前讲起丁老医生,使医生这个职业在他心目中变得十分神圣,最终他自己也走上从医之路。
“前几年,我母亲中风,躺在床上不能动。多亏了丁良翰老医生,现在老人精神可好了。”家住柴桥街道四合村的张一忠告诉记者,两年前,他母亲因为脑血管病引起中风,许多医院都让他们放弃治疗。丁良翰知道情况后,主动替他母亲治病。“前后一年多时间,他来了我们家几十次,没有收取一分钱。”
家住新碶的吴先生说:“丁医生的医术非常高明!”1991年,他患上了神经系统疾病,全身肌肉像刀割一样的疼。他去了不少大医院求诊,都查不出病因。吴先生抱着“碰碰运气”的想法,找到了丁良翰。丁良翰根据诊断,开方子煎药给他试服。第三付方子服下后,就见效了。经过几个星期的治疗,他彻底痊愈。
在“新北仑”和“北仑热线”论坛里,网友们纷纷追思丁良翰。网友“阿家”说:“不记得他的模样,但在我小时候,他给我的两个膝盖都做过手术,印象深刻,两个刀疤至今还留存着。”网友“秋天的菠菜”说:“我两岁时,脖子上长了一个‘滑’,已经发高烧好几天了,听妈妈说当时我的情况很可怕,有点离死不远的感觉了。妈妈在邻居的劝说下,向生产队借了10块钱,翻山越岭把我送到丁良翰那里。他轻轻一刀,我重获生命,而且脖子上的疤不抬头根本看不出。他不但医术高,还会想到女孩子以后的美观,真是难得的好医生!”
2009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