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东南沿海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用工荒”问题再度成为媒体热点。这一方面说明中国传统春节依然是最有深刻意义的节日,外地务工人员认可不赚钱或少赚钱也要回家乡过年,以往大量农村打工人员在春节期间留在当地为赚钱而继续工作的现象不复存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确实在悄然变化,那就是外来工与用工企业之间的强弱之势已经互换。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变化,这是当今中国的主流。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发达地区主要是以廉价的劳动力作为优势,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础,为全世界生产和制造低附加值的消费品,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为改变贫穷纷纷涌向这些可以给他们带来希望的地方,面对着数十人去争抢一个岗位的市场竞争,工资待遇再低也会有人争抢。企业主在老资双方关系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打工者不得不降低身价而委曲求全,为的就是要“混口饭吃”。
然而,如今已经今非昔比,传统以输出劳务为主的中西部地区经济也在快速发展,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让当地剩余劳动力大为减少,外出打工已经不是唯一的致富之路,打工者已经度过单纯“混口饭吃”的阶段,“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心态逐渐形成,这说明他们正在觉醒和日益成熟。
最近几年,面对“用工荒”问题,企业老板也开始改变以往盛气凌人的心态,推出许多包括“提高工资和福利”、“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和“强化员工归属感”等举措来吸引和稳定打工者。
上述改变让人欣慰,至少在劳动者权益和企业伦理方面是进步,同时也间接说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受到相当程度的制约,这有利于整个国际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因此当今“用工荒”现象的出现确实是好事。
从长远来看,随着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不断改善,劳动者维权意识越来越浓,对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用工荒”问题将更加突出。
因此,对于东南沿海发达必须转变观念,加快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生产模式,创造新型产品,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