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韦卡南达的瑜伽


毫无疑问,维韦卡南达是印度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同时也是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甚至还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极其罕见的宗教传播家。他在西方文化中现身宛如一道闪电,劈开了笼罩在欧美知识分子与民众心目中对于宗教、对于灵性知识所形成与累积的久远之蒙昧。他的雄辩与激情,他的犀利洞见,他的博学、智慧和灵性所抵达的深度,以及无穷无尽的勃勃生气都给世界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但是,这一切还仅仅是维韦卡南达的表象,他出示给世界的是一种外在的形象,而真正意义上的维韦卡南达其实是一位瑜伽士,一位托钵僧。他后来之所以在短短几年就能够于印度甚至欧美知识界造成这么大的影响,这也是其长年瑜伽实践的一个必然成果。因为他首先是一位有着长年隐修经验的宗教实践家,而绝非空空其谈的所谓宗教理论家,甚至他的所有社会行动本身也是他自己所隐秘追求的瑜伽效果。
  维韦卡南达早年在乃师罗摩克里希纳那里已经接受过很好的瑜伽训练,加之后来的漫游印度全境途中,更与隐藏在印度次大陆无数的群山林莽之间的瑜伽高人与隐修士有过深度的接触与学习。他在欧美一举成名后而便展开了其传道生涯,很快名满天下,英气逼人,令人叹惋的是,不到十年而英年早逝,与其前辈天才商羯罗一样,俱都没有活过四十岁。他在欧美除了传播吠檀多哲学以外,瑜伽修行也是其基本传播内容。由于维韦卡南达卓越的诠释能力,吠檀多哲学与所有的瑜伽实践一道,很快就在西方——首先是高级知识分子与社会精英的圈子,然后是普罗大众之间迅速流传开来,并备受推崇,这也可以被我们视为是近一百多年来东学西渐早期最成功的一次 。
  维韦卡南达对于瑜伽的贡献是把历代的瑜伽思想与瑜伽修行做了全面的整理,尤其是遵照印度宗教经典《薄伽梵歌》的瑜伽教导,将瑜伽实践分成了四个大类:行动瑜伽(Karma-yoga),奉爱瑜伽(Bhakti-yoga),智慧瑜伽(Jnana-yoga)与胜王瑜伽(Raja-yoga)。这种明确的分类为后来的瑜伽大师在西方传道带来了许多的便利,比如尤迦南达(Paramhansa Yogananda),斯瓦米•穆克达南达(Swami Muktananda),斯瓦米•帕布帕德(Swami Prabhupada),室利•阿罗频多(Sri Aurobindo),尤其是后者的“综合瑜伽”就直接来自于维韦卡南达的启发。
  瑜伽之起源已经邈远而不可及,在距今五千年之前的哈拉巴古城的文明遗物中就可以看到盘腿静坐的瑜伽士之冥思雕像。在早期奥义书,甚至《黎俱吠陀》时代便有文献记载。 在瑜伽发展史上,钵颠迦利(Patanjali)的名字是不朽的,因其《瑜伽经》(Yoga--Sutras)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系统全面的瑜伽实践的文献总结。换言之,即从钵颠迦利之后,才开辟了瑜伽研习与实践并蓄的文化传统,也使得森林隐修的精神修行走到了人世间,并成了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之一,也是其所有精神流派的共同遗产。后来随着佛教,传播到东方世界的各个地域。直到19世纪,又因着维韦卡南达,而将瑜伽传播到西方世界,正因此故,维韦卡南达才如同古代的先知宣布至高真理一般地对欧美知识界说:
  “我有灵性信息带给西方,正如同当年佛陀有重要信息带给东方一样。”
   “Yoga”一字从词源学上与英文的“Yoke”(轭,牛轭;纽带,联结)同源,与跟两个梵文词根“Yuj samadhau”和“Yujir yoge”有关,前者意味着“心灵的完美专注”,后者意味着“合一”。所以,“瑜伽”即帮助个体灵魂(jiva)对神的专注,并最终与神合而为一。 这样,瑜伽就有了两层意思:专注与合一。专注是就心灵层面而言,合一是就与整个存在界的关系而言。在不二论系统里面,“神”毋宁是一个中介,一个方便法门,因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与整体的翕合无间。而《瑜伽经》的思想基础是数论哲学,但将“神”(Ishvara)引入无神论的数论哲学里我们也可以将它视为一种方便。故此,我们既可以将瑜伽理解为“与上帝结合,以及达到与上帝结合的方法。” 也可以将它理解为印度各个民族宗教乃至世界宗教所摄取与运用的锻炼身心的系统方法。在《瑜伽经》的开篇就直接说,瑜伽,就是“控制心意的波动”。那么,“控制心意”并与更高的神圣者合一的精神训练其实皆可纳入瑜伽范畴来考察。
  在印度教里,精神上的训练称作“Sadhanas”,即指达到完美的精神训练法。印度瑜伽就是印度哲学与宗教中精神训练法的精髓与核心秘密。而维韦卡南达的四瑜伽其实就是几千年印度瑜伽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其分类的最初依据应该来自于《薄伽梵歌》。而从细处说,则四个瑜伽又各有其经典依据,如行动瑜伽,主要依据的经典是《薄伽梵歌》中克里希纳的教导;奉爱瑜伽则以纳拉达(Narada)的《奉爱经》(Bhakti-Sutras)和罗摩努阇(Ramanuja)的哲学为依据;智慧瑜伽则以商羯罗(Sankaracarya)的不二论哲学为基础;至于胜王瑜伽,就直接以钵颠迦利(Patanjali)的《瑜伽经》(Yoga--Sutras)为根本经典,依据“瑜珈八支”(Astangayoga)为骨架展开对精神与意念的修炼。
  但我们需注意的是,这仅仅是大的类别。印度的精神训练与修行的方式即瑜伽分支甚多,此四类本身即容纳了诸多瑜伽,比如行动瑜伽就纳入了“克里亚瑜伽”(Kriya-yoga)和“静虑瑜伽”(Dhyana-yoga),奉爱瑜伽容纳了“湿婆瑜伽”(Siva-yoga)、“曼陀罗瑜伽”(Mantra-Yoga)和“薄瓦瑜伽”(Bhavayoga),智慧瑜伽容纳了“菩提瑜伽”(Buddhi-yoga)和“摩诃瑜伽”(Maha-yoga),胜王瑜伽包含了“哈他瑜伽”(Hatha-yoga)和“昆达里尼瑜伽”(Kundalini-yoga),等等。而真正的瑜伽大师往往也是诸瑜伽兼容并蓄,无论是商羯罗,还是维韦卡南达。像商羯罗,既是以智慧瑜伽大师而闻名于世,但也是行动瑜伽和胜王瑜伽的大成就者,而且终其一生都在崇拜湿婆大神。而诸瑜伽本身也是互补而非排他关系,它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精神与灵性进展的阶段性体现。按照维韦卡南达的意见,每一种瑜伽,到了最深处都是一样抵达同一终极目的,而诸瑜伽只是不同的路径,或不同阶段的方便与呈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