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泡沫化造就世界第二终将是幻梦


    

2月14日,随着日本2010年的相关经济数据公布,中国GDP规模毫无悬念地超过日本,正式跃升为世界第二。曾经,GDP是改善民众生活、增加就业水平的基本保证。但是,近十多年来,随着GDP的不断粗放式增长,国人渐渐无法从中感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幸福感同步提升。其实,真正的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应该是人们是否享受着舒适的生活,而这点随着中国GDP的粗放式增长年复一年,舒适的生活离我们正越来越远。国人的普遍焦虑感则在不断增加。

 

其实,只要稍稍解剖GDP的分类数据,我们就能很明显地体会到这次“超日”并无多大意义。按照IMF的数据,目前中国的人均GDP仅为4300美元,人均GDP只有日本和美国10%,排在世界100名以外。中国是完整意义的贫穷国家,至今依然还有4000万人未脱贫。而且60岁以上老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5%,“未富先老”已是事实。同时,财富集中程度也达到十分离谱的程度,基尼系数早已超过理论警戒线,这都让中国经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大增。

 

尤其的,刚刚过去的十年,是中国GDP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时期,几乎以“一年五万亿”的规模在粗放地堆积着。就在5年前,中国的GDP还只有2.3万亿美元,仅仅是日本的一半。短短数年,中国就实现了经济规模的翻番,其根本原因是政府主导下的投资大跃进和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

 

去年中国GDP总量近40万亿,但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高达27万亿,投资GDP比高达70%,政府和国有企业把持着绝大部分资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主体。而故事的另一面是民间投资十分低迷,中国人的实业心消失殆尽,更多的民资愿意以热钱的形式游离于资产市场。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银行系统的信贷“井喷”,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热情高涨,中国经济绝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超过了日本。很明显,这一过程带有极强行政性增长色彩。与GDP翻番与影相随的是,房地产泡沫大潮已经蔓延到最偏远的小县城,银行系统发疯式的信贷增量,令人匪夷所思的国进民退趋势,以及积重难返的社会浮躁氛围。

 

至今,中国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出口中消耗资源和人力的货物贸易比重大,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资源还比较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路,长期只见口号,而看不到实质性的效果。尤其是随着08年金融危机爆发,强心针式经济增长被一度加固,之前多年的宏观调控毁于一旦。

 

而且不少产业完全被外资控制,具有自主技术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凤毛麟角。汽车业曾在金融危机中带领中国经济快速回升,但是这一所谓的支柱产业,几乎全数被外资控制。一汽、东风、上汽、长安这些国内企业的名字后面,不得不无奈地与大众、日产、通用、马自达等外国名字结合起来,方才能显得熠熠生辉。这背后所折射出的经济悲情,远不是今日的GDP超日所能化解的。

 

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经济更应该警惕的重蹈日本经济的覆辙。的确,中日两国经济有着太多的共同点。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中国成功复制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模式,出口导向和政府主导是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的两大法宝。但是,这两点也成为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之后陷入经济长期衰退的主要体制性原因。

 

虽然较之日本,中国有极为丰富的人口、土地和能源等要素禀赋,以及城镇化发展程度较低等因素,使得中国经济“抗泡沫”能力相对更强大,但是如今的中国经济早就矛盾丛生,各种潜在危机正全面暴露,宏观政策越来越显无力。

 

如今,GDP堆积和货币超发的故事一如既往,而同时恶性通胀和超级泡沫则离我们越来越近。如果中国经济不能在成为所谓的世界第二之后,从根子上完成30年最大的经济结构调整,而依然迷恋既有模式,把“强心针式”刺激政策当作常态,那么中国经济唯一的宿命就是止步于中等收入这一“陷阱”,迎接泡沫破灭和长期的停滞。

 

这不是危言耸听,是经济历史的简单逻辑。

   

第三章  十年增长泡沫化

 

(以下文字摘自《好泡沫还是坏泡沫?》一书,20107月,中信出版社,倪金节。)

 

历史会记住,2009年,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短短数月内在数据上就实现了V型反转。8.7%的经济增速,33万亿以上的GDP规模,60万亿的M2余额,CPI渐入正值,近23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等等这些令人振奋的经济数据,让2009年定格在了历史的这一精彩的瞬间。

 

然而,这一切却是以继续堆积信贷泡沫、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为代价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延误了中国经济的结构化改革之路,这次为了拯救实体经济,而把资产市场的泡沫再次大大吹起,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之路,亦将更加漫长。

 

而刚刚过去的十多年,也是中国经济全面进入泡沫经济时代的重要时期,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与“泡沫”共舞,体验着全民“吹泡泡”的喜怒哀乐!三百年前,英国诗人弗朗西斯•夸尔斯问道,“什么比风、火乃至精神更轻?”他自己答道是一个想法。“那么比想法更轻的呢?是这个泡沫世界。”然而,中国经济充满泡沫的21世纪头十年过后,在泡沫中歌唱的既得利益群体希望看到的是,这些泡沫最好是永远别挤掉,让下一个十年中国经济在泡沫中继续飞扬。事实会如他们所期望的那样吗?

 

那么,站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刚刚开始的这个时间点上,让我们首先往前倒数十多个年头,来探寻中国经济这十年来的脉络,从整体上展现中国经济泡沫化的“美丽”画卷。因为无论是股市还是楼市,抑或是持续多年的两位数经济增速,都与这十年大的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密切相关。

 

经济增长结构日趋畸形

 

刚刚过去的十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迅速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关键时期。十多年前的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余波刚刚平息,在中央政府强有力地危机应对措施下,这场危机没有继续朝着“以邻为壑”的悲惨境地恶化。这期间,中国经济经历了世纪之交的深幅通货紧缩的困扰,直到2002年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通缩的阴影才逐渐远去,随后却不得不承受高通胀的困扰,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快速上涨,也让中国经济不断承受着泡沫化的重压,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都显得十分脆弱。

 

1998年,中国启动了住房市场的改革,特别是2003年之后,中国楼市一飞冲天,开始了持续多年的繁荣景象,房价暴涨成为常态,也成为中国经济不得不依赖的最重要的产业,直接带动水泥、钢材、建材等各产业的发展。而股市则是经历了五次大轮回,从泡沫诞生、膨胀,再到破灭,让投资者着实体验了“过山车”的滋味。

 

GDP规模从1998年的不足8万亿,在2002年突破10万亿大关,经过之后三年中国经济10%以上的两位数增长,在2005年随即就突破了15万亿。紧接着,2006年和2007GDP继续快速增长,迅速占领20万亿和25万亿两个两大关口,2008年在金融危机导致三季度经济增速跌至6.7%的情况下,当年的GDP依然毫无悬念的突破了30万亿。而2009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33万亿。让人不得不感叹经济增长的速度之快。人均GDP亦从2003年的1000美元到如今突破4000美元,也有四倍的增长。

 

从统计上来看,中国经济似乎已经强大起来,但是详细分析中国经济数据结构,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经济面临着长期增长不可持续的风险,如果不加快结构改革的力度,下一个十年增长将无比乏力。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前期,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新兴经济体,经济结构决定了其“高增长、大起落”的特点。但是,这十年的经济增长,却是以牺牲经济结构调整,投资消费比例严重失衡、货币泡沫不断吹大和资产价格持续膨胀为代价的。

 

按照2009年的经济数据计算的投资GDP比例已经高达67%22万亿元/33万亿元),而对应的2008年这一比例为57%17万亿/30万亿)。按照20099.6万亿新增贷款(2009年末的贷款余额近40万亿)和33万亿的GDP计算,信贷GDP比例为121%40万亿/33万亿),而这两个数字几年前还一直稳定在50%120%以下的区间,相信未来还会进一步上升。

 

如此高的比率在世界经济历史上都极为罕见,在中国自己的经济历史中也可以属于异类的典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继续上升,“挤出效应”的基本规律只会让消费需求的启动更为艰难,经济结构的转型也就只能被这场金融危机的突然来袭而阻止。实际上,如此畸形的GDP结构,也只有在上世纪90年代东南亚国家爆发金融危机之前出现过。而现如今,信贷增速难以遏止,接下来可以预期的是,若想在2010年继续“保八”,那么唯一的选择就是继续让投资GDP比上升,同时让新增贷款保持持续增长,至少不能明显少于2009年。因此,短期内经济结构的转型,看不到什么实质的希望。这是目前中国经济最大的尴尬!(本文作者倪金节为专注于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研究的财经作家,最近一本书是《好泡沫还是坏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