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0年12月,我国CPI同比上涨4.6%,涨幅连续8个月位于3%的通胀警戒线以上。因此在数据正式公布之前,分析人士预计,在春节因素“错峰效应”及部分地区气候灾害影响下,1月物价同比涨幅可能有所回升,达4.9%左右。
果然,2月15日公布1月居民消费价格(CPI)数据,1月份CPI同比上涨4.9%。其中,城市上涨4.8%,农村上涨5.2%;食品价格上涨10.3%,非食品价格上涨2.6%;消费品价格上涨5.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1.0%。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8%,食品中鲜菜价格上涨14.4%、鲜蛋价格上涨2.3%。
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提前表示,国家统计局已根据社会消费调查情况,对CPI统计权重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其中,最明显的变化之一是食品价格所占权重将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调。居住医疗等产品价格占比提高。
从近年惯例来看,统计部门对在CPI数据统计过程中的各类产品价格所占权重的调整一般是“每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2011年是进行较大调整的年份。
国家统计局某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和恩格尔系数降低,食品价格在CPI统计过程中的所占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今年下降幅度比先前更大一些。
食品价格权重下降的同时,在新的CPI统计权重方案中,居住、医疗等产品价格占比将相应提高。
受春节假期等因素影响,近期食品价格重新出现环比上涨趋势,成为当前物价上涨最直接因素。此次CPI统计权重方案调整,会不会导致物价涨幅被“人为”压低?
对这一问题,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鲜祖德此前表示,新的CPI统计权重方案符合最新消费结构的实际情况,只会更客观全面地反映消费和物价变化,不会存在拉低CPI的情况。
虽然听上去理由很充分,也不会有太多的人有微词,但我还是感觉,这一调整的背后隐含着难以忽视的隐忧。
从大的国际环境因素讲,当全世界都在闹粮荒的时候,我们居然在调低食品类价格在CPI中所占的权重。这本身是颇为匪夷所思的,但却是与中国跟世界主要国家反其道而行之的货币政策有相通之处。货币政策的主题已经在以前的多篇文章中有所论述,这里主要说粮食问题。
波士顿Suffolk大学的薛涌先生曾经在其著作《怎样做大国》中用整整一章深入说明了粮食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2009年,2010年的粮荒,以及2011年年初呈现的北旱南涝,总是让我们感觉“老天”都参与到了推高粮价的游戏之中了。对粮食的深加工,对肉类食品的需求,以及转基因所带来的恐慌,以及日益蓬勃生长的全球人类的规模,时刻在提示着吃的问题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问题,没有任何国家与政府可以等闲视之。
仅以大米为例,本人前日与一个从事十多年国际贸易的老总聊天,他的业务中就有大米的贸易,他说全世界有130多个国家吃大米,但生产大米的仅仅有50多个国家与地区,具备出口能力的国家也就有十多个。假如考虑到某些具有出口能力的国家,在国家政策限定下,限定出口大米的规模这个因素,则势必会出现大米价格被国际资本操纵与炒作的情况。这对于任何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都是会造成混乱的。
从中国的国情上说,对食品价格在CPI方面权重的降低更是与历史与现实背道而驰。
自古道“民以食为天”,难道作为农业大国的我们,已经膨胀到可以忽视天大的问题的程度了吗?
虽然中国的粮食每年都“被增长”,但食品蔬菜等方面的价格依然是牵动民众最敏感的那一根神经的。
中国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全速进行“铁公基”的建设,不管是铁路提速还是地铁高铁,都拉动了巨大的社会投资与消费力。虽然动用了大量的钢铁建材,但最终如何呢?
全球三大铁矿石巨头之一的力拓集团发布业绩,全球一片哗然——其2010全年财报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净支出143.2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945亿元)”,比2009年提高了194%。而来自中钢协的统计数据显示,归入统计的77家大中型钢企去年利润总额仅881.38亿元人民币,换言之,77家大中型钢企支出不及一个力拓!
——从政府财政的钱到民间百姓的钱,都被谁挣去了,这是很微妙的问题。假如我们依然循着那方向继续前进的话,就更是让民间百姓以及草根人士看不懂的事情了。
调低食品类价格在CPI中所占的权重,势必会转移矛盾,虽然未必是人为性的压低CPI,以避免出现更大程度的恐慌,但在另一个层面,证明我们的决策层对于食品方面的问题的重视程度,是呈现降低的趋势的。
国际四大粮商对中国市场形成鲸吞之势,高盛从养猪场到火腿等肉类加工行业的全产业链的争夺,以及在期货等大宗商品定价权等方面的旁落,都昭示着中国的未来很大可能是掌握在外商外资以及外国政府的手中。
中国的殖民化倾向性将会越来越明显。可悲的不是我们现在的利益出让,我们现在还有一些底气对世界说不,但到未来,随着我们的民生问题成为可供谈判的筹码。
2010年春季,一个朋友用她的私人企业收购某个国营食品公司,看的就是未来粮食与食品价格上涨的总趋势,当时由于心疼她的那点钱,我的态度比较淡漠,毕竟谁挣的钱都不容易,但现在看来,确实是需要有战略眼光而独到的意识才能有如此明智的举措的。
中国人越来越不用为吃的问题发愁了,更多的是营养过剩以及潇洒的旅游与提升生活品质,但是我们不需要如此关注食品类价格了吗?
当具体参数发生变化,所得出的结论就会有所变化。
而变化在很多时候并非意味着进步,更多的是在转移矛盾,或者是造成一种假相。
游戏规则是由谁来制订的?这个是需要搞清楚的。那么是谁在推动这种游戏规则的制订呢?不要幼稚地认为是核心部门的那些精英专家。在他们身后总是有国际势力的影子在闪动。
即使不是金发碧眼,也会是ABC(American Born Chinese),即使不是ABC,也是经过国际高等教育的精英。在这种时候,他们所考虑的核心大约就未必是父老乡亲的利益了。
所以此次统计局把食品类价格从CPI权重中降低,其深层隐忧,并不是忽视了民众的吃饭问题,而是我们正在逐渐变性,变成以国际资本利益为核心的政策导向,以及制订政策本身所难以掩盖的资本意愿。中国正在朝更深层次的殖民化滑落——这才是最可悲的。
贾春宝
2011年2月15日星期二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中国EMBA专栏http://www.chinaemba.com.cn/home/spac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