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建立了一门新的科学——现代化科学。何传启提出,现代化科学为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发达提供了原理和方法。它不仅是一门新科学,更蕴涵一个新希望——国家发达不是梦,民族复兴有科学。于是《中国青年报》报道的题目是“中国跨进发达国家行列不是梦”。此报道一出,不少网友提出批评。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现代化科学,事关中国人民的福祉,不能不把它搞搞清楚。
关于这个新科学的界定,何传启说:“现代化科学是关于现代化现象的一门新兴科学,是关于18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世界前沿、国家发达和国际竞争的一门交叉科学;它大致有三层含义。首先,现代化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是关于现代化的事实、特征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其次,现代化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关于现代化现象的科学研究活动。其三,现代化科学是一种思维方法,是从事现代化研究的理性思维和方法。所以,现代化科学既是一门交叉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还是一门综合科学。”
读了半天,笔者也没有搞清现代化科学是什么。任何一门科学都是通过人的思维从事科研活动形成的知识体系。何所说的三个层次毫新义。难道冠以“现代化”一词就自然形成一门新科学?这段话唯一比较具体的文字是“国家发达和国际竞争”。然而,这早就是经济学的老话题,谈不上是新科学。
关于这个新科学的意义,何传启列举了三个方面。“从理论上说,是认识和解释现代化现象,探索现代文明的前沿变化和国家发达的科学原理。从实践意义上说,是提供和解释国家发达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国家发达的知识、规律、途径和方法等。从它的社会意义上说,则是满足人们对现代化现象的好奇心,比如说为什么有些国家是发达国家,有些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怎样保持发达水平?发展中国家如何才能成为发达国家,等等。”
费了这么多笔墨,何传启只告诉了读者一句话,现代化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如何能够变成发达国家。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何传启“创造”的现代化科学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何传启还说,现代化科学的社会意义在于满足人们对现代化现象的好奇心。建立一门新科学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这也太不严肃了吧。
既然“中国跨进发达国家行列不是梦”,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关于中国如何更快地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何传启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党的十六大提出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小康有十项标准,其中的两项标准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到2020年,城镇约有3000万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8000元,农村约有1.4亿人的人均纯收入低于8000元。也就是说,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达到小康标准。当记者问道“实现全面小康会有缺口,怎么办?”何传启回答:“对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20%的家庭提供帮助,其中农村是10%,城镇是20%。就是说在农村里,如果你的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国家就会给你提供爱心帮扶;在城镇里,如果你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0%,国家会给你提供爱心帮扶。农村和城镇不同,因为城镇有个房租问题,成本比较高。为此,我们提出三项措施:一是发放年度小康券;二是提供教育帮助,包括免费义务教育,高中和大学助学金;三是提供免费大病医疗保险,避免因病致贫的现象。一是生活帮助,二是教育扶持,三是社会保险。”关于年度小康券的设想的,何传启说 :“有效期为一年,一次性使用;它的适用范围是:仅限于购买生活用品和农用品。”
在这三项措施中,只有一项是何传启的“创造”——发放年度小康券。难道这就是现代化科学的“新意”?难道这就是实现中国跨进发达国家行列梦想的措施之一?难道靠施舍“小康券”,靠爱心帮扶,中国就能发达起来?
纵观何传启对现代化科学的说法:开始时,口若悬河,试图表达出实现现代化的雄图大略。结尾时,小里小气,以区区“小康券”让穷人购买生活用品和农用品。这只能实现温饱目标,离现代化还远着呢!笔者实在看不出何传启“创造”的现代化科学是新科学,倒更像伪科学。
何传启身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应该算是中国研究现代化的权威专家。按照他设计的科学之路,中国无法实现现代化。所谓现代化科学的提出,起码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中国学术界必须整肃学风。把花了国家大笔钱制造的伪科学扫地出门。如果任由伪学者横行,中国的现代化就可能成为空想。第二,中国现代化的根本出发点是人的现代化。不解决人的福祉问题,空泛的谈论国家层面的现代化,犹如让老百姓雾里看花。现在,挡在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拦路虎是贫富差距悬殊。扫除拦路虎的办法是大幅度提高劳动者收入,大幅度增加国家的社会开支。
关于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问题,笔者在五年前发表过一篇文章。待修改后发表在《价值中国》,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