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财政多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本质不能变


  不断增加的财政收入,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实的财力支撑。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89575亿元,比上年增加13275亿元,增长17.4%。其中,教育支出12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医疗卫生支出4745亿元,增长18.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081亿元,增长19.4%;住房保障支出2358亿元,增长30.7%;农林水事务支出8052亿元,增长19.8%。环境保护支出2426亿元,增长25.4%。

  这几年,说到中国什么增长的最快?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就是房价和数字板上的GDP,但还有比GDP增长还要快捷的多的国家财政收入。近年来,全国财政收入保持了强劲增势:从2005年财政收入超过3万亿元,2008年跃上6万亿元,再到2010年突破8万亿元,年均增长达20%,我国的财政收入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GDP的高速增长和财政收入的超速增长,现在中国勿庸置疑的成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款国家。于是想起了一个词语“国富民强”。按说,国家富裕如此,老百姓们应该高兴才是,但事实却非如此——倒不是老百姓们爱国觉悟不高,而是因为百姓们的生活现状让他们高兴不起来。

  因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一高一低的中国特色。一高是税付高、一低是工资占GDP低。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幅上长了,老百姓自己的财政收入却依然拮据。国家财政收入再高,如果用不到地方,不用在全社会的民众保障上,所谓的“取之于民、而用于民”就成为空话。再说投入社会保障并不是国家养穷人这么简单,毕竟很少有人安于贫穷,而中国老百姓贫穷的根源并不在于他们好吃懒做,而他们的勤奋和坚忍反倒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现实状况是不用说穷人,就是一个小康之家,住房、疾病就足以让他们一筹莫展;而高成本的教育又让一些人丧失了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机会。当老百姓有教育、医疗、失业等等后顾之忧的时候,谁会舍得谁会敢花手中那点仅有的积蓄?

  近日,美国知名杂志《福布斯》推出了2009年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中国内地紧随法国之后,位居全球第二。自《福布斯》推出这一榜单以来,中国的税负问题就一直备受外界的关注。因为,中国在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上的位置逐年攀升,2007年上升到世界第三,今年又上升到世界第二,仅次于法国。

  尽管关于税负的许多问题都一时难有定论,但有一点却始终是大家的共识,即税收取之于民,故应合理、透明地用之于民。一个国家的人,他们虽然付出了较高的税,却同样享受到了国家提供的较多的公共服务和福利,这样一比较,税负并不高。可一个国家的人,他们纳的税虽然低于发达国家的国民,可他们享受到的福利和服务水平很低:公路要收费,医疗高收费,大学高收费,社会保障程度很低……税负感觉当然非常高了。

  以北欧一些国家为例,他们的税率高达40%~50%,且税类繁多,但与此同时,其公民也享受着“从摇篮到坟墓”的终身福利,从教育资助、免费医疗、失业救济、老人照料、养老金支付、残疾人救助到单亲父母津贴、家庭和儿童保护等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因此,这些国家的民众大多乐于交税,因为他们知道,税交出去,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这些国家表面上宏观税负高,但是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因此,高税负没有带来“高痛苦指数”,而是带来了“国民幸福指数”。

  除了高税负,造成中国人民平穷的另一个理由是,中国行政管理费用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太大,名列世界前茅。有数据显示,全国一年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党政干部公费出国考察的费用,高达数千亿元。财政收入再多,也就那么一点点,如果行政管理费用多了,自然用于民生的就会少许多。于是,民众买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民生福利难有较大改善,一直以来是摆在当前政府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与之相随的是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治安状况的恶化等。

  政府存在的理由不在于多分百姓几杯羹,而重点在于要为社会大众分配包括安全、秩序、教育、公共卫生、社会福利、平等、自由等在内的各种价值,因此,政府的财政支出也应围绕这些价值的分配而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安排,将支出重点放在这些相关领域。

  政府为了更好地服务公众,为社会分配价值,公共服务方面必不可少的开支一定不能节省,而是需要大大增加。我们应该检讨的是在政府财政支出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必要的所谓管理人员(“人头费”支出)?在政府行政管理费支出中为什么用于大吃大喝、招待费和不合理的公车费用占了那么高的比例?我们更应该检讨的是,如何在制度和机制上保证和加强立法部门和审计部门对政府财政支出的监督和管理?否则的话,“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哪些政府财政支出十分必要,哪些政府财政支出并不必要;分不清哪些人员需要精简,哪些人员并不需要精简反而需要大大增加,我们将只能永远停留于“就事论事”的层面。

  建设和谐社会不是理想而是必须,这是忍受了几千年痛苦煎熬的亿万中国人民的愿景,这是中国稳定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谐社会的本质不是各得其所,而是公平公正,而公平公正离不开共同财富的共同支配和享有。所以在国家多收了三五斗的今天,无论财政多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不能改变。当务之急,应是把这8万亿元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使财政更好地用于改善“民生”,真正为民谋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