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需要塑造道德底线
2011年2月16日/董秀成
当今世界,信息爆炸,媒体活跃。当今中国,媒体发展迅速,但市场竞争加剧,媒体人生态环境复杂,生存状态堪忧,于是信息“炒作”之风便盛行于世,部分媒体人丧失道德低线和社会公义,刻意制造、渲染和夸大某些新闻,以追求社会“轰动效应”为基本取向。
应该说,一个国家的新闻自由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媒体能够对政府、社会和官员进行舆论监督恰恰是一个国家发展和进步的标志,更是促使一个国家和社会不断成熟的重要手段。
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媒体行业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恰恰说明中国正在日益成熟,媒体的社会监督力量已经逐渐形成,这是我们应该充分肯定的进步。
当然,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任何一家媒体都存在倾向性,对新闻内容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是重点报道还是一带而过,是简单新闻报道还是深入分析报道,媒体总会有选择性,但真实性报道是任何一家媒体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或者说,真实性是任何一家媒体最起码的道德底线,除非你选择不报道,但一旦报道就应该是真实的。
过去我们经常将新闻报道有“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主要是说报道政府正确的事情是正面报道,而报道不正确的事情就是负面报道,说好话是正面报道,而说问题就是负面报道。
其实,上述对新闻报道划分是不科学的,这种划分本身也不重要。新闻就是发生的事情,媒体将新闻报道出来,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新闻本身绝对没有也不应该有好坏、对错、正负之分,新闻只有真假之分。
媒体的道德底线就是如实地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事情,过度夸大或缩小、渲染、扭曲,让事情的本来面目不让人知道,甚至刻意制造新闻,这些都是不道德的。媒体一旦失去真实性,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谓的社会监督就变成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