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面积不到18平方公里,这在全国的高新区中是相当“袖珍”的了。
然而,就在这有限的发展空间里,南宁高新区却造就一个无限发展的奇迹。去年,该高新区实现营业总收入667亿元,财政收入15.2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7亿元。其中仅占南宁市国土面积0.0037%的科技工业园,每平方公里实现产值近30亿元,贡献了南宁市15%以上的工业总产值,产生了“寸土寸金”的闪光效应。今年1月,该高新区各项经济指标均比去年同期增长10%以上。
南宁高新区着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丰达电机、玉柴机器、中国移动、胜美达电机、领华数码、玉柴工程研究院、九洲通医药物流等企业相继进入,随着入区项目急剧增加和工业经济强势增长,开发区发展空间显得严重不足。但是,该高新区通过土地节约集约政策的“有形之手”和土地利用的发展方式从外延式扩展转变为内涵式挖潜的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严把土地闸门,用好总量、用活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将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环境粗放经营转变到创新驱动集约经营的轨道上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晓东道出了“有限空间”实现“无限发展”的成功之道。
按照节约用地原则,南宁高新区对工业项目供地划定投资强度、行业用地标准、容积率、建筑系数等多项硬指标,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存量改扩建。过去他们倡导入区企业建筑密度不高于40%,绿化率不得小于25%,建花园式工厂。如今,为节约资源提高单位产出,他们要求新入区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对建筑密度和绿化率进行适当调节。
该高新区创新思维,鼓励企业对现有土地进行“二次开发”,对低效、闲置的土地,采取“一地一策、协商回购、建议转让、调整置换、分割收回、投资入股”等行政、法律、经济的综合手段进行了全面清理。他们对原广西桂涛特种气体有限公司和南宁市凯越医药有限公司的工业项目用地投资进行作价补偿后重新挂牌出让,安排给其他急需用地的工业项目。目前,该高新区已建成的工业园每平方公里投资强度为40亿元,产出强度每平方公里已近30亿元。
在项目引进和土地资源运用中,南宁高新区优先向科技型项目倾斜,并根据其科技水平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估,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去年,该高新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24家,占全市55%;现有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占全市51.4%;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占全市74.5%;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占全市66.7%;推荐园区企业申报各类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合计186项,其中国家火炬计划及新产品计划项目6项,自治区级科技计划项目71项。
同时,南宁高新区以政策为杠杆,推动企业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增加产品科技含量,从另一个角度提升单位土地产出效益。他们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有关政策文件,鼓励支持企业创新,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去年园区企业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9项、南宁市科技进步奖9项,在总额度为251.2亿元的规模工业产值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为52%,达1/2强。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是南宁高新区集约用地的又一得意之笔。他们投资建设的南宁-东盟企业总部基地,是广西最早建设的总部经济聚集地。目前已有丰达电机(南宁)公司、中石油、金光集团等33家企业进入,去年实现工业产值42.5亿,利税1.9亿元。去年12月23日,南宁高新区与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富士康集团签订厂房租赁协议,该企业仅设备投资即达10亿元,今年4月即可投产,达产后年产值达100亿元以上。——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