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读懂《水浒传》
习明明
新版电视剧《水浒传》终于看完了,感慨万千,总觉得自己该写点什么抒发一下感情,但又不知道该从何下笔,因为我不知道自己是在惋惜梁山众兄弟的命运,还是在羡慕他们快意恩仇的精彩一生。
记得上一次阅读《水浒传》是在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好像是1999年的夏天,那年中考刚结束,我顺利考入了本市的重点高中,也没有什么学业压力,闲暇之时就到新华书店买了本《水浒传》解闷。读完《水浒传》之后,最大的收获就是暑假期间自己长了一身肉,因为《水浒传》里面诸多英雄喝酒吃肉的情节描写让我胃口大增,我每天看完水浒传的第一件事就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但是,《水浒传》的凄惨结局也让我留下了颇多疑问和遗憾,为什么作者不能给读者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呢?都是宋江招安惹的祸,我对宋江的恨是咬牙切齿,这江山如何坐不得,为什么要白白牺牲了众多兄弟的性命,来换一个无足轻重的虚衔?
从此之后,我再也没有读过《水浒传》,也没有看过与之相关的电视和电影。直到今年,新版的《水浒传》正式上映,我禁不住还是偷偷看了一遍,重新思考《水浒传》的结尾,才恍然大悟,这已经是作者能够做到的最好的结局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首先来猜测一下,如果宋江不招安,那么结果可能会有两种:一、造反成功,宋江做了皇帝,改朝换代,然后众兄弟封侯拜相锦衣玉食,最后死去(可能是寿终正寝,也有可能被宋江冤杀,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宋江的儿子接替皇位,新一轮的王朝更替又重新开始;二、造反失败,梁山好汉全部被诛杀灭九族,或者大家散伙隐姓埋名。
无论是哪种结果,历史不知道曾经上演过多少次,已经没有什么新奇可言,总结起来无非就是四个字:成王败寇。
梁山好汉只有招安,为国捐躯、马革裹尸方显男儿本色,虽给人留下无限的惆怅和感慨,但他们的铮铮铁骨、兄弟情深和忠君报国的气魄更令人敬佩,荡气回肠!惟有如此,才能造就独一无二的梁山精神,才不至于被历史无情地淹没。
宋江是一百单八好汉之首,能坐上这个位子,想必宋江的智商应该不低,他不可能不知道招安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宋江是匪首,尽管投降了,无论他有多么大的能力,无论皇帝是否昏庸,都不可能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他,宋江做官是没什么指望的,招安之后,即便不被毒杀也只能苟活于世上,到头来受尽奸臣的凌辱。对宋江而言,不招安反而会有一线生机,即便不能推翻大宋王朝,割据一方也不是没有可能,但兄弟们的死伤也不可避免,最后恐怕还要落个千古骂名,枉为忠义二字。宋江没有这么自私,他最终选择了招安,因为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是自己的得失,而是梁山众兄弟命运,他将个人的荣辱置身事外,实在是可歌可泣。
如果说十二年前读完《水浒传》之后的心情是惋惜、悲痛和恨,那么十二年之后看完《水浒传》的感觉就只有景仰、佩服和羡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