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到某信用卡国际组织的高层人士,在其它信用卡国际组织和信用卡公司中,哪个是其最大的竞争对手时,该人士巧妙地回答:CASH(现金)。这个答案很巧妙地点到了银行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根结。
中国经济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下的低工资低福利的经济模式,走上有条件的“商品经济”之路,从而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80年代初期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人均收入甚至超过了一翻。老百姓开始感觉到钱袋慢慢鼓了起来,“万元户”的称号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
中国人民银行也从这个时候开始以“国家中央银行”的身份,通过金融与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有序调节的作用逐渐增强。据有关资料显示,1983年货币流通量(M0)为529亿元,1987年为1454亿元,1988年为2134亿元,2008年初3.67万亿元,到了2010年11月达到了4.23万亿元。
中国由于诸多因素的原因,一直是货币现金大国,从1983年到2010年的近二十多年间,货币流通量增长了近八十倍。而与这样每年将近20%速度增长的现金需求相比,人民币生产能力的增长速度则显得相对缓慢了。货币流通量的迅猛增长,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与提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金融领域中的问题和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中,货币的印刷和发行成本与假币犯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由于货币是国家金融与国民经济的“名片”,社会公众的关注度比较高,货币的印制质量、整洁度问题,图案、颜色的设计问题,货币的防伪问题等,对于货币从币材、技术到印刷工艺、配套材料,乃至于印刷工人的培养等等,都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
第二,在发行和使用过程中,人民币的保管、运输、销毁等环节的成本同样相当巨大。各级人民银行要在各地建立储存货币的金库;为货币的运输,还要组建大量专业的押运钞公司,并配备专业的设备和武器;在货币经过一段时间流通使用后,还要进行销毁。各个流程还都需要配备大量的专业人才和机构。这些成本也是相当庞大的。
第三,由于携带大量现金从而引发众多社会犯罪问题,以及日益严重的假币问题,在货币流通量激增的背景下也有蔓延之势,为公安机关打击假币和社会犯罪的提出了严峻的课题,打击犯罪的成本亦水涨船高。
由于涉及到一些机密问题,目前国内印钞成本从未公布过,其中硬性成本就包括票面图案设计、纸张、油墨、防伪材料、印刷工艺、厂房设备等很多环节,软性成本包括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等。从可以得到的一些国外数据来看也可以窥一豹而见全身,加拿大在2004年推出新版加元,单张印刷成本9加分;1000元瑞士法郎的成本大约在3、4元人民币。但依此来推断人民币的印刷成本并没有直接价值,而且货币在流通过程中还存在着其它综合成本的影响也要考虑到。
在货币现金印制产能的提高和社会对现金消费日益增长之间既然存在着如此巨大的矛盾,而且短时间内又不太可能通过投资来扩大货币现金产能的硬件设施,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呢?网上银行、电子支付、电子货币的发展,则完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而银行卡作为一种支付工具,更是担当起了这个重任。
2008年,全国的货币支付量为1130万亿元,其中700万亿元是大额支付系统完成的电子支付;300万亿元是各大银行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电子支付完成;127万亿元是中国银联的银行卡完成。最后只有3万亿元是由流通的现金完成。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电子支付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完成这么大金额的支付工作,不知道还需要建造多少个印钞厂,需要多少印刷工人来印制钞票。银行卡已经逐渐成为社会日常消费中重要的支付手段和支付工具。
根据央行2010年第四季度支付业务统计数据中显示,截止到2010年12月底,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24.15亿张,人均拥有量1.81张。在第四季度内,银行卡消费金额3.32万亿元,接近了2010年11月份公布的货币流通总量4.23万亿元的80%,银行卡的作用不可小觑。
与货币现金比较而言,银行卡的综合成本肯定是远远低于货币现金。
1.货币的设计与生产,不仅要考虑不同币值的图案版面,更重要的是货币的各种防伪技术,从设计、币材、油墨等材料选用,到印刷工艺、技术、流程等方面,都需要建设专业制造部门,所消耗的人力、物力都是无法估量的,这样也使得货币印制的综合成本无法清楚划分。
而银行卡除了对磁条或芯片在安全性方面需要严格保障外,对于图案设计、卡片原料、卡面印制等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银行卡采用PVC材料,比纸币更为耐用,而且污损的消耗很小。卡面图案可以根据发卡银行的需要任意发挥与创作,甚至可以由持卡人自行进行设计。相比较货币现金的严肃性而言,银行卡则更多了几分艺术性和个性化。据了解,目前普通银行卡的印制成本仅为1元左右,IC银行卡的成本3-4元左右,虽然为了配合银行卡的使用,还需要配套其它设备,但基本上属于固定资产投入,单位运行成本会随卡量递增而减少。
2.货币现金在其发行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样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货币现金在印制完成后,从存放到流通的过程中,随时都面临着风险,这就需要提高货币在流通过程中的安全保障措施,包括安保人员、专用运输车辆,甚至保安武器等。货币现金在市场流通使用一段时间后,还面临着大量旧钞回收销毁。由于旧钞都是可流通的货币,其安全性比新钞更为严格。
银行卡由于只是作为一种支付工具,其本身并不具有货币价值,在印刷、运输和日常使用过程中,其安全性没有像货币现金要求的那么高,甚至不需要专门的安保措施,也没有卡片销毁等成本。在开通使用前,银行卡几乎没有任何直接的管理风险;开通使用后,如果持卡人注意使用安全的话,风险同样是可以控制的。通俗地说,遗失现金与遗失银行卡所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概率比几乎可以达到100:0。
3.社会大量使用现金,还增加了一个潜在的社会成本,即:社会犯罪问题,其中包括:盗窃、抢劫,特别是假币现象的层出不穷。这些问题的都间接地增加了货币发行与流通安全性的综合成本。
有关数据表明,近两年全国公安机关共侦办假币犯罪案件7000余起,收缴假人民币面值达20亿元。2010年前10个月,全国银行临柜收缴假人民币较去年同期下降44%,假币犯罪发案量较去年同期下降63%。一方面说明政府打击假币的力度与决心,另一方面却反映了假币问题对社会的危害性影响之大。绝大多数的民众都不具备识别假币的能力,他们将受到假币的直接伤害。
银行卡犯罪问题虽然也有增加的趋势,主要反映在套用持卡人资料制作伪卡、抢劫或盗取持卡人银行卡与密码进行盗刷这两个方面。仔细分析这两种现象,就不难发现,这两种风险的原因主要是持卡人自身没有做好对个人信息和银行卡的保护,因信息泄露才使得犯罪分子得逞,并不是因为银行卡本身的原因为持卡人造成经济损失。相比较货币现金在流通使用过程中的风险问题,银行卡的风险是可控的,安全性也比货币现金更有保障。银行卡遗失或被盗抢,并不能直接造成持卡人的经济损失,可以通过密码或者挂失保证账户资金的安全,货币现金如果遗失或盗抢,将形成直接的经济损失了。这是银行卡与货币现金相比最为直接的优势。
从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大力发展银行卡业务,不仅具有很好的安全性,更可以有效地降低货币印制生产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