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为何总是“特立独行”?


  周三的放量反弹,并没有为市场带来生机。本周四上证指数再次大跌80点,幅度近3%。今年以来,上证指数已经下跌4.64%,为数众多的投资者在暴跌中亏损累累。

  实际上,本周三的反弹,主要源于宏观经济数据的泄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GDP比上年增长10.3%,而 CPI同比增长3.3%。特别是,去年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6%,环比上涨0.5%,低于市场超过5%的预期。GDP的高速增长,CPI增长幅度低于预期,成为周三反弹的强劲动力,只不过,反弹也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去年A股市场融资全球最“牛”,但股市表现在主要资本市场中却最“熊”,两大极致之间,其实更应该留给市场更多的思考。如果说A股市场不敌美股的表现,还算情有可原的话,处于欧债危机阴霾中的德国与法国股市竟然也远远领先A股市场,相对于A股市场本身,这正常吗?

  客观地说,自中国股市诞生20年以来,总是呈现出“特立独行”的个性。境外市场的走势虽然有时也会对A股市场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但总体上,A股个性十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全球资本市场中,表现最差的不是危机发生地的美国股市,反而是远隔万里的A股市场;去年也一样,欧洲有关国家产生债务危机,我们的反应更为强烈。新年之后,美国道琼斯、标普500、德国DAX以及亚洲的吉隆坡指数(KLSE)、韩国汉城指数等纷纷创出近年或近期的新高,而A股却节节向下拓展空间,并且时常还伴随着大阴线。

  股市并不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关于这一点股市已经进行了多次的印证。而A股市场常常表现出与全球市场走势相悖,常常与宏观经济走势相背离,并非没有原因。

  去年之所以表现最“熊”,上市公司的恶性融资是一主要因素。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所导致新股“三高”发行,再加上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使去年上市公司融资额首次攀上万亿元的大关。持续不断的抽血,早已使股市有不堪承受之重。再加上限售股解禁套现,以及房地产调控、通胀压力的日益增大等,即使是成熟市场都经不起如此的折腾,更何况是A股市场?因此,去年股市表现为全球最熊,其实早已被注定。

  另外,股市的疯狂投机成为市场“特立独行”的另一大推手。这不仅表现在市场对于资产重组、资产注入等的投机炒作上,更表现在市场对于新股的疯狂投机上。为什么像新研股份这样以150倍市盈率发行的新股,市场资金仍然趋之若鹜呢?为什么像华锐风电、汤臣一品等以高达90元、110元高价发行的新股,仍有投资者追高买入呢?答案就在投机中。事实上,正是由于投机疯狂,才导致了股指大起大落,个股涨跌无度。A股市场“特立独行”的表演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要避免市场常常表现出特立独行的特性,进一步完善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不仅要将A股市场打造成融资的场所,更要打造为一个投资者的投资场所,中国股市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