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品质(转载)


什么是品质

徐一龙(中国周刊总编助理)

(按:本文是中国周刊总编助理徐一龙的一篇工作日志,经一龙同意,转发在我的博客上,抛砖引玉之外,也让大家作为了解中国周刊内部文化的一个侧面。)

 

前两天朱老师看稿子,对一篇我编过的稿子颇有微词,觉得援引的主人公的话,多少有为自己美化的色彩。
我颇不已为然,觉得朱老师有点过于主观,而且一些个人陈述的事实实无质疑的必要。

沉淀了两天,却有点认同朱老师了。
如何援引受访对象的话,是个老问题了。从报纸时代,就开始争论。
记得简单的标准之一是,不是每句他说的话,都可以援引。

比如,他说,打倒某某。你就不能引用到文章中。某某可不在乎你是直接引语还是间接引语,是客观引用他的话,还是别用用心,肯定必杀无疑。
其实,即使没有某某,这个标准也成立。

一句话当然可以当成一个冷冰冰的客体,但话语就是话语,它本身是主观的,话语无论如何不如一个客观事实更客观。

比如,一个人五分钟前殴打小孩,扭脸就说自己从不打小孩。殴打本身更有说服力。而他的直接引语,虽然不是作者臆断,但若不加分辨地直接引用,则等同臆断——都传播了错误的信息。
在我早期的新闻生涯中,偶被投诉,则往往与此有关。

有读者打上们来,说你们说某某这么说,他压根没这么做。我说,这是他说的,我们只是刊登。读者说,哦,他说什么,你就登什么啊!
看起来,这个标准很简单。但在实践中,却总是有争议。

因为有些话,真假相绕,善恶相缠。某个细节的不真实,好像对写作者不那么重要,但总能惹火某个读者。
这是事实层面。
而在更高一个层面,如何援引受访者的话,更与品质有关。
过于相信和无端质疑,很容易看出作者的稚嫩和偏狭。
有些人看不起记者,就是觉得有些记者过于简单,那怕你完整地记录他说的话,他也会因为自己的小私欲没被你发现而轻视你。
有些人不相信记者,则是因为觉得记者总是会扭曲自己的话。
最好的层级当然是,即使记者写出了让他不开心的话,他也心中暗骇,我靠,这家伙真钻到我心里了。
在脱离事实错误层面后,如何援引受访者的话,使用受访者提供的故事,就关乎品质。
我在系统里贴出了读库组织的纽约客作者的讲座后,买了几本读库,前天晚上忙里偷闲,看了一篇那个即将的演讲者写的文章。
他写的是一个加拿大父子在中国做生意的故事。
从字里行间,基本可以看到选题是怎么形成的。加拿大父子是中国最大的红酒代理商,经常要跟记者打交道。可能某个公关场所,他们结识,并邀请纽约客的作者参加了些公司的活动。作者产生了写作的兴趣,开始有意识地采访、收集资料。在这过程中,加拿大父子非常之配合。
文章非常精彩。

看得出,作者对这对父子的善意。但披露的事实则还是很震撼的,如果以正面负面的角度看,则真的是有正有负,甚至负面更多。
正面包括:父亲最初在中国,担任北京吉普的美国代理时,如何与中国官僚做斗争;父子俩如何在在中国艰难地打开红酒市场,甚至教会中国人鉴赏红酒。
负面则更多:他们把中国的武器倒卖到美国,并且鸡贼地很快转从俄罗斯运货,以逃过美国警方的调查;他们假冒法国人开始红酒买卖;他们涉嫌在红酒生意中大量偷税。
文章当然不是简单地罗列这些事实。
其题眼是:外国人在中国做生意江湖规则——一边抱怨着法律不规范,一边拼命地钻漏子赚钱。
这种明确定性的话,并不多,但很自然地让读者形成这种观念——他们不是坏人,也不是傻瓜,只是在中国做生意,这一切都不可避免。他们是符合实际的生意人。

而这实际,则是中国的现实社会扭曲的事实。
人们很难对善意对待自己的人苛刻,但记者不是普通的人们,职业要求记者不能那么人情世故。
而这种苛刻带来的,是对更高级别、更微妙真实的准确抵达,是一种强烈的阅读快感和智力认同。
这是一种成熟。

杂志提供的,不是某个信息,甚至不是某个角度,而是某种有价值的成熟度。
如果不够那么成熟,就不要那么直接地来来去去。
可谁会成熟到认为自己不成熟呢?
这是个两难的事情。
所以,真的不要说轻易说什么神马都是浮云。没几个人见过神马,更没几个人能达到浮云的境界。
这是个学习的过程。会比较难,但如果你喜欢,在这个过程中就会非常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