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收藏的缘起(设计收藏系列之二)



设计品,特别是日用品,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收藏界视野的,这个时间还比较难以确定,但如果论及进入博物馆收藏范围的时间,我想应该可以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1932年成立建筑与设计部开始算起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1928年,到1932年成立了建筑与设计部,专门从事设计的收藏和展示方面的工作,这个部门的负责人就是后来著名的建筑家、评论家、策展人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1906-2005)。

菲利普.约翰逊是个极端敏感、非常智慧的学者,他在担任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与设计部的主任职务之后,和阿尔佛列德.巴尔(Alfred H. Barr,历史学家,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第一任馆长)、理论家亨利-卢梭.希区柯克(Henry-Rusell Hitchcock)到欧洲对现代设计做了一次详尽的考察,深感现代设计是未来文明的核心,因此策划了第一个大型展览,就是1932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国际主义风格:1922年以来的建筑”展,第一次向美国民众展出了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 )、沃尔特.格罗比乌斯(Walter Gropius)、密斯.凡德洛(Mies van der Rohe)这些大师的建筑和产品设计,也同时展出了美国设计家佛兰克.莱特(Frank Llyod Wright)的设计作品。约翰逊和希区柯克合作撰写的这个展览的手册中,第一次提出了现代建筑的主题和特征,他总结出三个基本的原则:1、空间重于实体( volume over mass);2、不沿用对称方式;3、反对设计中使用装饰;这三点后来在建筑、设计上被广泛的沿用。而这个手册,也成了现代设计的经典文献。

这个展览促成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对设计作品的收藏,在上面提到的这个展览结束的时候,现代艺术博物馆开始第一次的收藏,目的是旨在收藏有影响力的建筑设计作品——包括设计图、照片、模型,设计作品——包括平面作品、应用艺术作品(applied art),当时提出的是相互关联的艺术作品(interdependent arts),所谓相互关联的艺术作品,其实就是指系列设计作品,比如一个家居的整体室内用品,包括家具、台灯、室内装饰品系列,有时候还包括窗帘、地毯、挂毯这些纺织品在内。1932年现代艺术博物馆在菲利普.约翰逊的指导下,一次性收藏了28,000件设计作品,是全世界单一收藏量最大的设计作品集。这批收藏的依据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以来,到1930年代为止的最具有影响力的设计师、建筑家的作品,这些被收藏的设计师,是当时在设计史上的地位得到了确定的一批人物。其中“工艺美术运动”(the Arts and Crafts )运动、“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和“装饰主义”运动(Art Deco)的作品最多,这28,000件作品中包括家具、日用品、餐具、工具、纺织品,也有一些比较大的作品,比如汽车中的跑车就收藏了好几种,甚至还收藏了一架早期的直升飞机。至于建筑类的收藏,则主要是模型、手稿、建筑设计图、摄影等。德国建筑家密斯.凡.德洛1932年前的全部设计资料都在这个收藏中。平面设计作品收藏特别多,大量的书籍、海报、广告册页,数量庞大。

从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的这个设计收藏,可以看出理论力量在收藏中的重要性,因为这部分收藏在当年基本上都是当代作品,如果没有设计史上的定位,博物馆是无法找到收藏的依据的。

现代设计作品的范畴虽然很大,但是如果从历史发展来看,还是有准确的收藏对象的。以家具设计为例,阶段的划分和具体的设计师都很确定:工艺美术运动(the Arts and Crafts )、新艺术运动( Art Nouveau)的作品现在都非常稀缺,藏一件是一件。我这些年经常看艺术交易会(在美国不少城市会每年举行一次,一般叫做art show,或者商业一点,叫做art expo),很注意设计产品的拍卖情况,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Art Deco 的产品偶有出现,价格都相当不错。作品少,保存状况一般比较良好,专业的收藏家喜欢,博物馆也喜欢。

从1932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收藏开始,美国和西方不少艺术博物馆都建立了设计部,收藏设计产品,收藏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包括现代各个时代的重要作品,比如荷兰“风格派”(de Stijl),维也纳工作同盟(Wiener Werkstate)、维也纳“分离派”(Viena Secession)、德国包豪斯都是收藏的对象,包豪斯的马谢.布鲁尔( Marcel Breuer)、玛丽安.布朗特(Marianne Brandt )的作品最受青睐;而美国流线型风格时期的设计作品也很热络。1950年代前后,采用蒸汽定型技术的夹板家具涌现,也立即成了收藏的新对象,查尔斯.伊姆斯夫妇( Charles and Ray Eames)、保罗.麦克伯(Paul McCobb)、佛罗伦斯.诺尔(Florence Knoll)、哈里.贝尔托亚(Harry Bertoia)、埃罗.萨里宁(Eero Saarinen)、哈维.普罗博(Harvey Probber)、弗拉基米尔.卡冈(Vladamir Kagan)、芬恩.祖尔(Finn Juhl)、阿尼.雅克布森(Arne Jacobsen)的家具作品全部成为收藏对象,在各个大博物馆中都可以看见。

1970、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设计也很快成为经典,意大利重要的设计集团“孟菲斯”的作品,特别是艾托尔.索扎斯(Ettore Sottsass)的设计,格外受到收藏家和博物馆的关注。我是在1989年见到索扎斯的,那时候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已经收藏他设计的家具和陶瓷作品了,连他设计的奥利维蒂打字机也是收藏的对象,我问他的感受,他笑笑说:一个人还活着就进了博物馆,多好的感觉啊!因为设计是生活用品,因而收藏的对象永远都是身边的用品,有些时候觉得真是垂手可得。在美国,我看见过有专门收藏苹果电脑古董的收藏家。我自己在1990年前后曾经有一部早期的苹果电脑,后来用坏了,又搬了几次家,也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若保留到现在,大概也是经典作品了呢。

设计产品的数量比较大,界定什么是值得收藏的,什么不值得收藏,这个度的把握不容易。我自己的看法是,大凡进了设计史的基本都有收藏价值,因为那些作品总是或多或少的在设计发展过程中起到过重要的影响作用的,有历史的价值,设计的价值。翻翻设计史,从19世纪中期到现在,来来去去,大概有500多个重要的设计家,他们的作品我看都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有些人以为只有过去的设计家的作品才有增值的空间,从我自己观察的情况来看,倒不尽然,一些现在还很活跃的设计师,比如马克.纽逊(Marc Newson),朗.阿拉德(Ron Arad)、菲利普.斯塔克(Philip Starck)这样的明星设计师,他们早期的设计品被收藏后增价数十倍,价格远远超越了一般设计产品。

 

 

 

 

2011年2月24日,于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