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消费品行业的营销费用管理(27)--费用分析,应该以什么数据源为准?
这其实是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但是我们实际工作中确实发生过这种争论,而且也引发了我们对总帐系统数据的定位的思考。因此也和大家共享一下。
分析的数据源,有两种,一种是总帐系统中的数据,一种是业务系统中的数据。按道理,后者具有很多优势:
1、及时:这个好理解,业务系统在第一时间接收数据,然后再传递给总帐系统。
2、精度:业务系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多维度的数据采集点,而总帐系统也可以通过设明细科目或设核算项目,但很麻烦,把会计科目体系也会搞得很复杂,即使可以做到财务业务一体化,能由业务直接生成凭证,这维护量也不小。而且,我个人认为,根本没这个必要在财务总帐系统中设置这么明细。
3、准确:在上述(26)中已谈到,费用的统计分析要按时间跨度来切分费用,这在业务系统中很好处理,但总帐系统根本处理不了这个问题,只能以入帐的时间来作相应的分析,但这入帐日期已距费用实际发生的时间可能已经滞后几个月了。结论就是说,总帐系统的数据中的时间维度不准。
既然业务系统的数据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为什么还要用总帐系统的数据分析?我也没想通这个问题。看来就是一个信任问题了。总帐系统不管有多少毛病,但有一点,他里面的每一个数据都是经过财务审核,都是有单据支持的,因此数据可靠,而业务系统中的数据很多都还没经过财务审核,还不算数。以前我们从业务系统提数据进行分析,经常要向有关人士解释为什么业务数据与财务不一致,这种没价值的事多了把人搞得很烦。
因此也引发了一点思考,自己以前做了10年财务,现在做了一段时间管理咨询顾问,接触了不少企业的财务人员,感觉他们有一个习惯,即不用现成的业务系统的数据,总是想把总帐系统搞得复杂杂的。我问他们,为什么要这么搞?有什么必要?他们说,习惯了,而且放心,到时做分析提数据也和会计报表对得上,也好向领导解释。
当以前没有业务系统时,在总帐系统中这么做没错。现在大伙都在进步,有了业务系统的支持,只要能出会计报表,总帐系统越粗越好,到时要啥明细数据,到业务系统中去查即可,财务人员省些工夫干点别的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