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业内移 应对沿海民工荒
一、我国必须继续高度关注就业问题
在前文弄清此次民工荒的真实原因后,必须清醒地看到,4万亿投资计划基本上是基础建设项目投资,这些项目的建设产生了大量的劳动力需求,稀释了长三角和珠三角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供给数量,在短期内实现农民工的大部分就业,但却是阶段性的就业,属于一次性就业,不是长期性就业。因为基础建设项目所吸收的就业与制造业的就业不同,制造业包括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领域的就业属于长期性就业,只要企业在运转,就长期需要劳动力就业;而一旦这些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结束,就业岗位随之消失,便会释放出大量农民工需要重新寻找就业,许多农民工会重新失业。
在我国工业化过程远没有结束,相对落后的农村和传统农业与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现代工业、服务业并存的典型二元经济结构加速演变的条件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进入非农产业部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过去30多年,我国利用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特别是承接全球转移产业,发展加工贸易,吸收了大量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就业,构成了我国独特的工业化道路。我国当前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与劳动力总体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失业压力巨大的总量不平衡矛盾并存,在这种现实条件下,吸收外商投资、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如果误判就业形势,把此次民工荒现象认定为中国出现了“刘易斯拐点”,已没有富余农村劳动力可以转移了,便调整利用外资政策,排斥加工贸易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而农民工中大多数属于简单劳动力,劳动技能单一、层次较低,无法被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吸收,这无异于把现有农村劳动力固化在农村,阻碍他们的转移,最终则意味着失业人口上升,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反过来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沿海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外移会加剧经济波动和就业难题
金融危机爆发前,我国沿海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大举撤离。金融危机打断了外商投资撤离的势头。目前,受新兴市场和周边国家争夺国际直接投资竞争的影响,以及国内投资成本上升的压力,沿海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谋求区位转移的挑战增大。
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外商投资规模和贡献简单测算,如果外商投资从我国撤出10%,将直接导致我国减少470多万个就业机会,工商税收减少1600亿元左右,出口减少750亿美元以上,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我国应该努力避免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外移导致经济大幅波动。
三、把推动沿海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内移作为国家战略
我国是典型的双重二元经济结构国家,不仅存在产业上的二元经济结构,而且存在区域上的二元结构。在沿海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内地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我国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不同,它们国内(区内)地理空间狭小,在成本高企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只能向海外转移。我国广大的内地可以承接沿海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
事实上,沿海加工贸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外商投资已经出现向内地转移的势头,地方政府和企业对此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把推动沿海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内移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利于形成社会共识,减少纷争,加快产业转移步伐;既可为沿海产业升级腾出空间,又能够推动内地工业化进程,促进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四、推动沿海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外商投资内移的战略举措
一是明确投资转移的区位导向,引导外资转移到内地经济基础相对较好、产业配套能力强的地区,加大内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基地建设力度,形成产业集群。
二是明确产业导向。与中西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衔接,禁止“两高一资”类外商投资内移,限制产能严重过剩产业内移,鼓励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业内移。
三是鼓励地方政府间“结对子”,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功能,推动企业成批转移,降低企业转移成本。
四是将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延伸到内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