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动荡背后的美国国家战略
2011年2月25日/董秀成
2011年2月11日,埃及强硬铁腕人物穆巴拉克总统被迫黯然告别首都开罗,将国家权力移交给埃及军方,尽管没有发生军事上的冲突或表面上没有发生军事逼迫总统退位,但这实际上仍然可以看成是一起军事政变。穆巴拉克,这个军人起家的中东强人,真可谓“成也军方,败也军方”!
目前,中东地区出现政治动荡,除突尼斯和埃及已经发生总统被迫下台以外,其它一些国家也开始处于风雨缥缈之中,除阿拉伯国家外,中东非阿拉伯国家(如伊朗、以色列)也面对政治考验。
这场中东“革命”到底会如何演变,事态发展终究会导致怎样的政治局面,是否会冲击到整个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是否引起新一轮世界经济动荡或国际油价发生飙升,是否再度引发全球性能源危机,这些目前都无法预测和准确判断。
不管怎样,对于目前在在埃及和突尼斯以及遍及北非和中东乃至整个穆斯林世界所发生的政治动荡,我们不能将其看成偶然性、突发性的政治事件,而必须清醒意识到事件背后的美国因素。
这次中东动荡其实映射出美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国家战略意图,是美国政府精心策划中东国家政权更迭,输出美国价值观,在中东地区推行西方民主的重要举措,是一种所谓的“创造性毁灭”活动。
在中东,除了阿拉伯国家,还包括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土耳其和以色列等国家。这些国家位于当今世界最敌视美国的区域,反西方倾向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十分盛行,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直接暴力冲击和恐怖威胁,也让美国政府煞费苦心地寻求解决之道。
在过去十几年,华盛顿政府继续根据当年对付前苏联、东欧和中亚“颠覆政权”的经验,以支持一批宣扬“人权”、“民主”和“非暴力”的美国非政府组织为手段,通过这些组织向中东进行渗透,精心培养当地的、本土的、“自发的”的反抗力量,促成国家政权更迭,推行西方民主,推进美国全球性、全方位的世界主导战略。
美国向中东伊斯兰各国渗透“民主”“人权”和“自由市场”经济改革思想,并通过国际机制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等接管地区银行和金融业务,引导这些国家步入美元体系控制之下,长期目标就是完全控制石油,完全控制石油收入的流向,完全控制中东的所有经济体,将控制范围扩大到中国和俄罗斯边境地区,掌控今后中国、俄罗斯甚至欧盟的资金链和能源链,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
这次由美国主导下的伊斯兰世界政局动荡,其实对世界来说是一场具有巨大挑战性和十分敏感性的事件,对美国政府来说也可以说是一场巨大的“赌博”行为,因为动荡所带来的最终后果很难预料,是否完全符合华盛顿主导全球战略还尚不确定。
从目前形势来看,中东政治持续动荡让世界不安,那些中东各国领袖,无论是“亲美”还是“反美”,个个是“人人自危”,即使是对美国的长期亲密友邦以色列来说也是“如坐针毡”,因为局势演变对这个“四面为敌”的“弹丸”小国有着巨大的潜在影响,让它正在面临着几十年以来巨大的外部挑战。埃及是阿拉伯国家中与以色列签署和平协定的国家,如今以色列最担心的是穆巴拉克下台可能导致新政权撕毁和约,突尼斯政权更跌有可能导致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出现政治剧变,土耳其和叙利亚已经与以色列不友好了,巴勒斯坦当局也可能变成哈马斯政权了,那以色列可能处于更加危险的境地。
这场由美国主导的“创造性毁灭”战略,让整个伊斯兰世界彻夜难眠,因为“骨牌效应”可能持续下去;让以色列人坐卧不安,因为国家安全可能失控;其实也正在让包括俄罗斯、中国、俄罗斯、中亚和欧洲难以平静,因为世界政治格局可能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