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保障房建设是政府还账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上,保障性安居工程协调小组与各省级政府签订了今年的工程目标书,将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任务分解到各地。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会上强调,今年要求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是硬任务。保障性住房建设在我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推进,可以想见,在中央政府的严厉督促下,各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将在今年形成一个高潮,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畸形格局也有望得到较大改观。

  此轮房地产市场调控,差不多已经有一年时间了,但至少到目前为止,尚未收到理想的效果。分析其中的原因,虽然错综复杂,但最为主要的是在前期的调控中将降低商品房价格作为主要着力点,为此动用了多种行政干预手段,又是收紧房贷,又是加税,又是限购,其总的方向是期望以压缩商品房市场购买力来给开发商制造压力,倒逼房价走低。其实,商品房价格基本上是由市场的自由交易所决定的,行政干预虽然能在短期内收到一时之效,却与这种自由交易原则相违背,因此不仅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引来舆论的广泛质疑,而且难以彻底改变中低收入者在房地产市场的无助地位。

  房地产市场具有保障性功能和投资性功能,在这两个功能之间,保障性功能应该处于主要地位,这是由住房作为民生必需品的性质所决定的。但是,由于我国地方政府普遍地将房地产市场作为拉动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工具来使用,在这个目标的驱动之下,地方政府热衷于为房地产开发商服务,热衷于将出没于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投机资金引进本地,从而对房价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很多城市的商品房价格已经被炒作资金所左右,与城市中低收入者的距离越拉越远。我国房地产市场长期处于虚火旺盛的状态,地方政府却乐见其成,因为这种状况的存在满足了地方政府的需要。但是,它却使房地产市场应该具有的居住保障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因此,要成功实现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目标,没有必要将着力点过多地放在降低商品房房价上,因为按照目前各大城市的平均价格,即使在现有水平上下降一半,可能满足了现在急需购房群体中一小部分人的愿望,但仍然与中低收入者的购买力有很大距离,而房价下跌一半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它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破坏性也是无法承受的。

  因此,后续的市场调控,应该以积极推进保障房建设作为着力点。此次中央政府明确1000万套保障房的年度建设目标,假以时日,当这些保障房全部建成的时候,商品房市场目前所存在的供应短缺局面可望得到很大的改观。比起前期所施行的收紧银行信贷、限购令等措施来,它对于满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更能见效。而一个可以预见的结果是,当中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问题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以后,商品房市场过度旺盛的购买力将得到与之成正比的分流,这等于是为一座大厦抽去了楼板,活跃在市场中的投资投机资金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炒作困难,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商品房价格也就无法再像前期那样疯涨了。

  但是,对于已经习惯于从房地产市场中“掘金”的地方政府来说,推进保障房建设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保障房建设不仅不能成为地方政府的“摇钱树”,而且还要地方政府提供庞大的财政支持,而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目标是否能够如期完成,目前来看一个纠结的问题也正是资金的不足。解决这个问题,除了一些技术性的问题需要解决外,最为根本的是需要政府真正转变职能,从现行的财政型政府切实转变为民生型政府。我国在房地产市场的总体规划上曾经出现失误,保障性住房的欠账已经很严重,现在是到了还账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