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春节开运的几大仪式


原文地址:春节开运的几大仪式作者:许文胜

许文胜老师口述:离明整理

  年味越来越浓,在这浓浓的盛大节日里,充满了亲情与乡情。而亲情与乡情也正是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仁”与“孝”的为人之道。中国节日是中国文化的最直接的表现与浓缩,其中春节作为重中之重的节日,我们也借此机会说说过节这回事儿。


  这小年也过了,就算开始过年了。先说说最重要的春节。春节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根据《易经》的本质法则,春节也就是初一就是一个大乾卦。乾卦与坤卦代表了天,地,同时也寓意天地是万物之本。正是天地的时空运转,才有了春,夏,秋,冬四时的更替。而乾卦正寓意了“开始,始生”。乾是《易经》的六十四卦的首卦,其意是“元,亨,利,贞”。元就是一,就是开始的意思。

  先说说过年的饮食文化。在这我们以北京为例。北京过年的小吃都有点文化的传承。家中糖瓜和关东糖都是小朋友最喜欢吃的。这实际上是因为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贿赂”。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时代,这是极好的美食。当然还有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北京的美食,再讲究点的还要准备鱼。这样就可以与“吉庆有余”的吉祥话相联。其中吃年糕也很有说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放爆竹是我再熟悉不过的活动了。火药是中国人的发明,爆竹就是火药最直接的应用。是中国人喜爱和平,将人类历史上最厉害的发明之一用在了喜庆上。爆竹亦称“ 爆仗”、“炮仗”、“鞭炮”。当然我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比如元宵节、端午节、等,或是婚嫁、建房、开业等,也会用到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还有不得不提的压岁钱。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春节还要舞龙。因为人们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从春节到元宵灯节,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现在这个习俗在海外华人那里得到了发扬光大。

 

  倒贴福字是我们都要做的。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这个“福”字,我们更愿意倒过来贴,表示 “福气已到”的意思。当然还有贴春联。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


  再来说一下,我们年年过的除夕,它是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很有讲究。它有“交替去掉的”的意思。在这个特别的时刻表示一年的时光已逝去,给我们以无法留下的遗憾。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当然人们也会更加满怀希望,因为当旧的一年过去的时候,来年我们就会另换新岁。

 

  在除夕这一天,最重要的事就是贴门神,贴门神是起到避邪用作。在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门神有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也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正月初一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还有拜年是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初一就开始要走亲戚了,平时大家都忙,就连亲戚也去的少。不过按民俗,这互访拜年的形式可真不少,至少可以分成四类。一是走亲戚、二是礼节性的拜访、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四是串门式的拜访。这正是一个拉近人们感情的好机会。

 

  正月初二祭财神。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到了正月初三的时候,也有说头。民间有正月初三是小年朝的说法,即天庆节。这是宋代宫廷节日,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小年朝又为谷子生日,在民俗中,也有正月初三是谷子的生日一说,所以大家为了纪念,在这一天中都不会吃米饭等食物,表示尊敬。

 

  正月初四,迎神接神的日子,一切人间的神都回到人间,傍晚接神。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破五习俗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

 

  当然到了正月十五每天还有说法,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最后说下春节的最后一个节元宵节。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又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这个节主要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在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当然还有吃元宵。元宵或煮或油炸。在锅中煮着元宵,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以上介绍的只是一部分我们过节的风俗与文化。丰富的春节内涵,让浓浓的春节不但充满了温馨,也充满了中国人的慧智,充满了人文的关怀。